当汉字面对世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29日07:16 朱小健

  汉字是属于人类的,它不仅仅属于某一个民族和国家,也是人类文明中一个特定的非常重要的成员。汉字在当今仍然处于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大家要去认识它理解它阐述它运用它的状态,而且汉字在中国文化跟多种文化文明相互碰撞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

  关于汉字的特质。创制汉字和使用汉字是对于现实世界认识的一种再现,这种再现是通过视觉以形载义来完成的,关注的是笔画部件之间,以及一个字和所要表达的认识或者是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

  再现、以形载义、关系,这是三个关键词。再现一定比被再现要简略。我们说汉字再现历史、再现事件、再现观念,既有杨天石讲的汉字记载了历史这样一个原因,也有这是通过汉字本身的形式来体现的原因。过去人们说文字就是一个记录语言的符号。其实不仅如此,文字是人类创制的、通过视觉完成的、跟语言相适应的、用来记录贮存交流思想的符号。而汉字就是汉民族创制的这样一套符号。从这个概念来说,那些只记录声音的拼音文字,都还不能算作真正的文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字是人类创制的当今还在使用的惟一的真正的文字。至于这个再现体现的“关系”,我们关注的其实是汉字的构字的理据,它的单个形体的象征和笔画之间的关系,而这个关系显现的是我们古人的认识理念,思维模式。

  汉字不是一个纯客观的东西,是我们民族的主客观融合的产物。汉字的创制和解说是两种不同的活动,也是两种不同的智慧。它们是相关的,因为都在讲形体和意义,都涉及我们这个民族的心理认知。但是也有不同:造字是赋义于形,强调易知、多容、一致、简明、多用有别、组合生新、寓义于关系;说字是还原理据,必须揣测合理、验证合规、归纳规律、表述清晰、探本理流、以简驭繁。汉字的创制,是一个重要的民族的特点,而它的解释本身,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重要的特点。造字和说字都受到汉字特质的制约,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方面。

  关于汉字的功用。简单的讲,汉字的功用有:第一,交流思想;第二,记载文明;第三,传承文化;第四,启迪潜能。其中,在传承文化这个方面,我们可以说汉字的创制和使用都跟汉文化有关系。比如“孝”。我们可以看到国家语委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里面这个字频的统计,“孝”字的排序,从2005年的2128,到2012年的1941、2013年的1964,是上升了。这个上升表示我们的生活当中“孝”这样一个概念现在更被常用了。《说文解字》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过去因为前面讲“善事父母”,就认为“承”也是支撑赡养父母,其实不完全是这样。它的“承”其实有另外的一个意思,是传承。要传承父辈的文化文明这才叫做孝。从字音看,“孝”上古为幽部字,这个“孝”其实与宵部的“效”、“教”等为旁转,与觉部的“学”、“觉”为对转,“效”、“教”、“学”、“觉”等皆有仿效义。而这些字,教学的教、效仿的效、学习的学、觉悟的觉都有一个共同的含义,就是仿效。所以我们说“孝”包含有仿效这样一个成分。“孝”与“效”、“教”、“学”、“觉”等字的核心义素,是人从个体生物成长为社会成员过程中最重要的途径——模仿成人,敬重经验,学习知识,提升能力,把握规律,协调环境。因而孝的理念蕴含有仿效、尊重、理解、求善、传承、秩序等要素。从汉字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过去不清楚的一些古人的这些理念和认识,我们要传承它。

  关于汉字和人类文明。汉字对于加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扩大我们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同时汉字是各民族交融的一个桥梁。

  语言、宗教是文化的核心。汉语汉字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汉语汉字跟汉文化是相互作用的。目前有关汉字的文化活动除了汉字听写大会等等之外,还有两岸汉字之旅和汉字艺术节。汉字之旅是我们跟台湾合作的,两边各选15个在校的大学生,来大陆,也去台湾。比如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有一个姓氏墙,大家可以找到了自己的姓;从这开始,我们共同祭拜黄帝;然后去了具茨山,看那里有可能是我们汉字前身的岩画;然后到安阳,安阳有中国文字博物馆,还有出土大量甲骨文的殷墟;然后去了少林寺,少林寺的法师给我们讲解,介绍碑刻,这些都与汉字相关;然后我们又去了漯河,漯河是《说文解字》作者许慎的家乡,这里有一个汉字大道,有一个许慎文化园。当时漯河市的政协主席给我们介绍《说文解字》墙,墙上是一页一页石刻的《说文解字》。这个汉字之旅起到的作用是说两岸是同根的,而汉字是一个纽带。汉字我们天天都在用,而这一次汉字之旅之后听孩子们说,我们不光要天天用,汉字还要明所以然。所以然是什么?字形里面蕴含着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给我们的。汉字艺术节活动,让两岸互相认识对方,既增进了相互了解,更增加了凝聚力。

  海外的汉字教学研究也呈现了各种不同的状态,有对模式研究的,包括最早的索绪尔,就提到了汉语汉字的模式跟印欧的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包括新的方法的学习,比如安乐哲、孔汉思,就有一些通过用我们的训诂的方法来解释文字,理解中华文化的研究。

  汉字的创制和解释都参与了中华文化的构成,它的模式、方法、形式体现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认知。比如汉字的构件理据人禽万物互动,体现了人跟万物之间等同的“同胞物与”的理念;形符声符分工统率意义形成系统,跟礼乐伦理的观念相适应;《说文》始一终亥、以义相从的有序,跟崇德尚美精神的关联;从形、音、义、用四方面整体认知体悟,跟我们多元包容的传统文化特点一致。中学西传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独特理念出现过一些难点和误读,这里面既有文化的差异,理念的差别,也有阐释模式的不同,比如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反过来,“人,仁也。”(《释名·释形体》)就构成了一个人与仁关联的认识。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其中的“仁者”,西方学者翻译得各种各样,有一些不一定准确。

  传承文明,汉字过去到现在一直很积极。在传播文化方面,当今的世界上,汉字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手段并且具有魅力,一开始有些神秘,但它是接触的开始。面对世界,汉字充满了生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