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神奇而瑰丽的土地。千百年来,沅水承载着太多的传说与历史在这里奔流不息,秀美的山川之间闪动着远古文明之光,世代多情的儿女于此间繁衍生息。沅水以其碧绿的血脉串联起一个个斑斓多姿的水村、古镇,画出了一道优美的湘西文明开化的轨迹。盘瓠曾于此间开天辟地,屈原曾于此间思问不已,商埠码头传承着代代文明的薪火,巫风楚韵滋润着辈辈闲适自在的人生。这就是泸溪,一方拥有着久远历史、充盈着神秘传奇、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湘西故土,一朵沅水千年绽放的清水芙蓉。
时在初夏,风紧雨密,沿着沅水悠长的河道,我开始了与泸溪心仪已久的约会。雨雾之中,辛女滩、辛女岩、盘瓠洞陈迹迷离,白沙新城丽姿依稀,此间目睹这一方旧踪新迹并陈的水土,遥想辛女、屈原之旧事,感怀时光岁月之无敌。须臾之间,似乎触摸到历史与现实的心跳,我的灵魂已然出窍,游行在沅水万年不息的时空声响里……
一
距今约6500万年的中生代中、晚期的燕山运动造就了沅水。这条源出贵州省云雾山鸡冠岭,全长1000余公里的长江支流,流经黔东、湘西,而泸溪正是它中游流经的一片土地。众所周知,河流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而沅水正是泸溪乃至湘西文明发展的源泉与见证,流传于此的盘瓠辛女的传说,即透露出远古人类文明的信息。传说上古时代,高辛皇后耳痛之后,从耳朵里取出一条虫子,将其放在盘中养育,竟然变成了一条龙犬,浑身毫光闪现,遍体锦缎。高辛赐名龙期,号盘瓠。其时犬戎入侵,高辛帝下诏求贤,谓有能斩番王首级来献者,即将第三公主许配为妻,龙犬得知即前往敌营,咬断番王首级衔回。尔后高辛帝毁约,辛女却不顾父皇阻拦与其结为夫妻,入山居住,开荒种地、植蓝染布,生儿育女,开启了湘西的文明天地。而今,泸溪境内的盘瓠洞和辛女岩及盘瓠庙、辛女祠、辛女庵、辛女村、辛女桥、辛女溪等无不寄托着两岸的后裔对祖先的怀念与崇敬之情。
早在2000多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怀揣弥天悲情,溯沅江而上,一路探访,一路悲歌。“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洄水而凝滞……苟余心之端直兮,虽辟远其何伤?”这位峨冠博带、挟长剑披明月、游瑶圃食玉英的千古骚人,于江上吟哦低徊,慨叹楚国政治黑暗,彰显个人高洁坚贞,倾吐自己矢志不移的爱国情愫,留下了《涉江》《橘颂》《山鬼》等千古绝唱。泸溪境内的屈望村,至今还流传着屈原用石头砸巴岩鱼送给放牛娃,与当地村民和谐共处的佳话,此间村民言之凿凿,每逢端午前夕,夜深人静之际,村人就会隐约听到先人们龙舟击鼓、齐声划浆和助威呐喊的声音。
沅水不仅是一条历史的长河,也是一道极富自然与人文韵味的文化风景线。沅水两岸次第排列着旖旎的自然风光和古朴别致的吊脚木楼,流传着粗野水手和多情妓女的爱情故事,回荡着船歌和滩水相应和的雍容典雅的声音。那些仿佛为歌唱而生存的水手、山民,那些视演艺为生命的戏班、艺人,那些自在天成的人生境界,无不展示出沅水既粗犷豪放又千娇百媚的万种风情。
雨中畅想别有滋味,不觉雨霁云收,人们纷纷走向船头,一览沅水风景。但闻水面空气清新怡人,又见两岸山峦叠嶂,十里画壁鬼斧神工,辛女岩清新脱俗,箱子岩、盘瓠庙、辛女庵各具风韵。船上再闻盘瓠辛女的传说,乃悟民俗文化基因之强健的生命力。此时船家遥指前方,告诉我浦市即至。顺着船家的手指,水雾中隐约可见远岸,遂知一别10年却魂牵梦绕的千年古镇就在眼前,我的心绪已然飘入它苍老清寂的深巷里……
二
位于沅水中游西岸的浦市,是湘西的明珠与骄傲。她以数千年的风霜岁月,诠释着湘西的文明。据考证,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而作为沅水在湘西的一个重要的水码头,它在4000多年前就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连接点,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过积极的贡献。
《禹贡》记载,古代浦口(今浦市)属荆州地区管辖,春秋战国时属楚,秦统一中国时属黔中郡。由于水路交通在古代的重要地位,浦市一直是湘西乃至南方中国的商业重镇,并在明清两代迎来了它盛极一时的繁荣。史料记载:“沅陵西南境有浦市,两岸之间,烟火万家,商贾辐辘,舟楫络绎,故一大都会也……上而滇黔,下而常岳……骚人墨客,工农商贾,莫不以时云集于此。”。道咸年间,浦市又由商业交换城市,进入资本主义萌芽的工商业产品基地城市,形势蔚为大观。
浦市商贸的繁荣还带来了文化娱乐业的兴盛,是时,各种戏曲在此遍地开花,江湖戏班林林总总,尤以辰河高腔最为流行。辰河高腔是明初的客商和移民将江西弋阳腔带入辰河流域,后经本土化改造而形成的。这种独具魅力的曲牌体声腔艺术,其旋律与山歌、号子相融,抑扬顿挫、跌宕怡人、婉转悠扬,唢呐伴奏尤为突出,随着剧情的变化,唢呐或热烈欢腾、或如泣如诉,恰到好处地点染着舞台效果与情感氛围。48本《目连戏》堪称辰河高腔经典,广受世人追捧,并随着水运上溯下传,风靡整个沅水流域,辰河高腔因之成为当时沅水流域惟一的大剧种。时至今日,如果你走进湘西,走进泸溪,走进浦市的深街老巷、乡野村落,仍能不时地听到那“咿咿呀呀”仿佛发自天籁的古老曲音……
抗战之际,浦市又作为战略大后方,担负起护佑中华文明的责任。沿着湘川公路和沅水,大批沦陷区的难民、学生拥入湘西,一时间商店、茶楼、酒馆如同雨后春笋林立于古镇,浦市的商业旋即再次崛起。5里长街人烟稠集,从庙弄寺码头起,有驿码头、司码头、大码头等23个水码头,码头上有二三个专业的装卸队。据统计,当时浦市有南杂货业160余家,鞭炮业125家,绸布、油行、造纸、印刷等行业187家,还有茶馆、酒楼、剧院、澡堂、旅馆、客栈无数,每到夜晚,茶楼的荷叶灯,剧院、酒馆、商号的煤气灯照得街道如同白昼。
岁月流转,物换星移。在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之后,古镇浦市于今静默而从容地蛰伏在沅水的西岸,它昔日的繁华和所有的烟云旧事,都尘封在老街旧宅之中,这不事粉饰的古旧容颜于今已成为过往岁月留给当代弥足珍贵的表情。透过那些斑驳的颓墙、温润的青石、清寂的深巷,今天的人们尚可重温那些渐行渐远的旧梦,一解都市的喧嚣与浮躁。岁月在这里似乎已经停驻不前,这里的一切古旧遗迹似乎在静默中充满着无尽的守望与等待,等待时光蓦然的回眸,等待机缘突如其来的眷顾,等待我,也等待你。
三
翻开泸溪历代史志,浏览其历史发展的主脉,如一轴厚重多彩的历史画卷,万古奔流的沅水,用她甘美的乳汁孕育和催生了两岸的生命,地处武沅两河口的武溪古城,东连吴越,西望巴蜀,北通洞庭,南达湘黔腹地,自古有“三楚雄关”之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历代西南边陲繁华的商埠重镇。
时间的脚步匆匆不息,泸溪的面貌日新月异。世纪之交的时刻,这片古老的土地又一次涅槃重生。1986年,国家重点工程五强溪水电站立项,泸溪人因之将要失去千年相伴的老城武溪。这是一次难舍的惜别,更是一次历史的机遇。利害关头、蜕变之际,勤劳勇敢的泸溪人,以其博大胸襟应对失去故园的阵痛,承盘瓠、辛女之精神,“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终于1995年完成了白沙新城建设和搬迁的壮举。如今,一座基础设施完备、城市功能齐全、建设风格美观、文化氛围浓厚、民俗风情独特、自然风光秀丽、空气十分清新的现代化新型移民城市,已然屹立于美丽的沅江之滨,被人们誉为中国最年轻的“氧吧”县城。
泸溪以她全新的风姿呈现在世人的面前,而泸溪的儿女们为了把家乡装扮得更加美丽,从未停息过他们的努力。此间县委宣传部部长符鸿雁向我们介绍了泸溪的现状及发展规划,并说沅江是她们的母亲河,是一条生命之河,一条历史之河,一条文化之河,作为一个泸溪人,她对家乡的热爱必然化为建设家乡的热情,而屈原祠的规划、屈原诗碑的筹建等一切的一切都即将付诸行动。为了保护泸溪民间文化,乡土作家侯自佳几十年如一日,跋山涉水、走村串户收集整理有关泸溪、沅水一带的民俗风情,先后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在他的影响下,泸溪逐步形成了一支300多人的文艺创作队伍,他们植根乡土、歌颂着家乡、歌颂着沅水。辰河高腔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泸溪人的呵护与关爱,而今,在泸溪县辰河戏剧团中有近20名青壮年正作为这一古老剧种新的传人,用他们蓬勃的生命演绎历史的传奇。为更好地发展保护民族民间手工艺,泸溪县民族工艺美术协会已经正式成立,而活跃于山野民间的菊花石雕、锉花、数纱、傩面制作等手工艺人无不以其高超精湛的技艺呈现着这片充满勃勃生机的土地。
辉煌的文明从来不可重复,盛世的人们更加眷恋多彩的曾经,2008年端午前夕,为纪念屈原,湘西州文联举办“弘扬爱国精神,重走屈原路”的文艺采风活动,诗词、书法、摄影等领域的知名文艺家一行10余人重走屈原之路、共领泸溪风采,无不对沅水风光及泸溪之深厚文化底蕴感慨万千,时光仿佛回到从前,历史却已真的改变。
涅槃重生之后的泸溪新城是如此美丽。如今,站在铁山河桥畔的峰岭上俯瞰白沙新城,但见四周群山环抱,沅水似玉带缠腰,幢幢楼房排列有序,条条街道披绿挂翠。夏日雨后,暮色来临,走在白沙城的沿江风光道上,树木散发阵阵清香,山峦静默流水潺潺,远山一声鸟鸣,时空戛然停滞,整个身心如清水涤荡,一切尘世烦恼烟消云散……入夜时分,华灯初上,白沙新城宛若一轮明月优雅妩媚,镶嵌于青山之间,又恰似一朵雨后的芙蓉清新明丽,蓬勃绽放于沅水之滨。
泸溪,你这永远神奇瑰丽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