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80后”作家的风格,人们常常想到的是“叛逆”、“私人化写作”或者“穿越”、“玄幻”这些词,其实不尽然。“80后”已经长大。他们中也在产生出超越“叛逆”、“私人化写作”或者“穿越”、“玄幻”模式的作家作品。例如湖北的宋小词。她的长篇小说《声声慢》就是一部散发着浓厚乡村气息的故乡“秘史”。
当代写家族史的名篇有不少——张炜的《古船》、铁凝的《玫瑰门》、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丰乳肥臀》、周大新的《第二十幕》等都是。然而,宋小词仍然写出了自己的特色。她没有像前辈作家那样,在家族史中去反思历史的玄机,或是讴歌民魂,而是通过孙女对奶奶(雷明翠)的一生五味俱全的回忆,成功塑造了一个颇有个性的乡村女性形象——因为出身富家而知书达理,却也心高气傲、大大咧咧,生出许多是非;身为女人却重男轻女,苛待媳妇与孙女,到老了才吐露心中的隐忧;一生争强好胜,却在丈夫死后顽强支撑,一直守寡,为了谋生甚至不惜乞讨、偷窃;处心积虑安排儿女的婚姻与前途,却仍然难免命运不济而痛苦自责不已……围绕着这位在风风雨雨中摸爬滚打求生存的村妇,作家还生动描绘了她的娘家人、婆家人的各种人生浮沉:富家人的婚庆排场与后来的悲催结局;亲兄弟在战乱中分道扬镳;堂兄弟为了争一个公办教师的名额反目成仇;母女之间的撒泼斗狠;具有表演天赋的少女以自杀抗议命运的不公;很有挣钱本事的能人到了穷途末路也自我了结……一切都娓娓道来,带着乡村的朴野气息,带着楚人的生命热能,跃然纸上。连同那些原汁原味的村语乡音、农家土菜、礼仪禁忌,都信手拈来,涉笔成趣,使字里行间氤氲出浓郁、淳厚的乡土情。这一切,充分显示了作家对故乡文化、人情世故的熟悉。写这样的小说,不仅需要挥洒笔墨的才气,更需要对乡间世事的处处留意。而当作家能够将乡村的朴野气息、人情世故写到浑然天成、扣人心弦的境界时,她也就超越了“自我”,走向了广阔深邃、五味俱全的人生。《声声慢》以对于乡村生活原汁原味的呈现写出了“80后”的乡愁,可以说是“80后”文学的厚重收获。
再看她的中篇小说《血盆经》,写乡村的破败也别具心裁:何旺子愚钝,几度学手艺无成,只好学道士以糊口;翠儿智障,只能做浑浑噩噩的生育工具,或者长辈的性奴,直至死于非命。这些乡村孤儿的可悲命运令人叹息,而他们的亲戚长辈或将他们看作累赘,或看作泄欲的工具,也道出了贫穷乡村人情之薄,令人心寒。不过,另一方面,何旺子学道士却顺利入门,甚至因此得以自立,又隐隐约约写出了绝境中的一线希望。而小说中道士师傅那句“生,生不息,死,死不绝,生不为之喜,死不为之悲,就是道”的肺腑之言,则凝聚了乡下人对古往今来人生之道的大彻大悟,令人想起《老子》中的感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还有《庄子》中的感悟:“齐生死”,“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如此说来,小说又写出了普通人参悟生死的豁达情怀。而作家对道士做法事、唱经过程浓墨重彩的描绘,也非常真切地烘托出了底层人化悲哀为热闹的质朴情绪,并使小说充满了民间宗教的传奇氛围。
《声声慢》《血盆经》的故事都发生在湖北松滋的腰店子村。作家就这样为自己的故乡写下了五味俱全的“秘史”。我希望这两部作品是一个文学系列的开始,就像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那样,写多了,就是一方水土的丰富风景、一方人生的多种活法。
除了这两部作品,宋小词还写过都市生活题材的作品。例如她的长篇小说《所有梦想都开花》对充满青春气息的学校生活的描绘、中篇小说《开屏》对一位办公室女性在家庭、外遇重重压力下的纠结情绪的刻画,也都写得风生水起,好读、耐读。天长日久,宋小词已经在持续的写作中显示出描摹形形色色人生的才华。她在故乡、都市题材之间的游刃有余,在写人生五味方面的曲尽其妙,已经使她在“80后”作家群中摆脱了所谓“同质化”写作的困境,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