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国难的文学证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12日07:24 王 晖
吴为山雕塑作品《家破人亡》吴为山雕塑作品《家破人亡》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这部皇皇60万言的长篇报告文学以史上最长篇幅的文学纪实形式,全景展示了中国现代史上令人不堪回首的那场旷世国难,成为别具一格的文学证言。

  在《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中,反思无所不在。反对战争、祈求和平,正是作品所要张扬的鲜明主题。

 

  翻开年历,我们可以看到,与中国抗日战争有关的纪念日多达6个,诸如7月7日“抗日战争纪念日”、8月15日“日本投降纪念日”、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12月12日“西安事变纪念日”和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在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时刻背后,镌刻着国家与民族、战争与和平、文明与野蛮等关键词。我们为中国现代历史上中华民族历经八年抵御日本侵略所获得的巨大胜利而自豪,同时也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牺牲、遇难或者被屠杀的中国人而悲鸣。

  在这些纪念日当中,“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是理当格外受到我们关注的“不应忘却的纪念”。这是中华民族的国难,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证,更是人类文明史上黑暗的一页。恰逢2014年12月13日第一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何建明出版了他的《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出版)。这部皇皇60万言的长篇报告文学以史上最长篇幅的文学纪实形式,全景展示了中国现代史上令人不堪回首的那场旷世国难,成为别具一格的文学证言。

  应当讲,如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而且文献丰富,影视作品中也多有表现,但有影响的文学纪实则比较缺乏。在何建明撰写此书之前,我目力所及的重要纪实作品为数并不算多,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是徐志耕为南京大屠杀50年祭所写的《南京大屠杀》,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写于1997年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以及姚辉云的《南京大屠杀·1937》和《世纪大审判——南京大屠杀日本战犯审判纪实》等几部作品。它们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形象而细致地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历史事实。相比较而言,何建明的这部报告文学无论从体量、内涵,还是艺术表现方面,都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深入之作。作为擅长“国家叙述”的作家,何建明创作了许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报告文学作品,此次,他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关乎国家与民族的重大事件,写出“为第一个国家公祭日而作”的《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充分彰显出作家强烈的爱国情怀、担当意识和民族自信。“中国的战争文学史亟待刷新的,恰是对大节点、大事件、大灾难予以足够深广的文学观照的创作——正视民族创痛,意味着民族自信的强盛和民族自强的事实”,刊载有何建明此部作品的《人民文学》杂志的这段“卷首语”既在表达一种吁求,也是对其创作指向的充分肯定。

  我在阅读《南京大屠杀全纪实》的时候,一个特别深切的感受就是,它力求全方位或曰全景式地还原历史、历史人物,追寻事件背后的要素并加以深刻的反思。作品名为“全纪实”,其用意似乎在此。与之前已经出版的同题材纪实作品相比,何建明此书更具描述的广度和深度,可谓之“全景纪实”。这一方面是指作品对于事件过程的历时性描绘,从“杀戮前的大决战”到“大屠杀第一天”、“大屠杀第一周”,再到对于大屠杀罪犯的审判,形成一个从开端、发展、高潮直至结局的完整的叙事链条,让读者能够十分清晰地了解事件发展的全过程。这其中,作品用较大篇幅描述日军从当年8月开始的对南京的大轰炸,以及之后国民党军的首都保卫战。这些在过去同题材纪实作品中较少出现或未能出现的史实描述,全面客观地再现了日军攻占南京的预谋和凶残,以及国军将士在国难当头之时的英勇无畏。“全景纪实”还体现在对于大屠杀事实的呈现上。作品中不仅有国民党官兵和市民等幸存者的口述、回忆录、文字叙述,还加入了日军官兵等加害者在当时或战后的“阵中日记”、回忆录和其他文字材料。另外,作品还通过第五章“拉贝和他的‘南京安全区’”、第六章“坚守‘生命孤岛’的洋小姐”等章节的描绘,从拉贝和魏特琳等外国友人的观察视角出发,展现大屠杀的惨状。这其中,大量详实披露日本军队官兵口述和文字材料尤其重要,它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南京大屠杀”绝非中国人的“说谎”和“虚构”,而是一个确确实实、真真切切的历史存在,它构筑的是一个“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报告文学并非仅止于非虚构式的“纪实”,它还需要体现作家的思考,最终成为既具文献价值又有思想价值的文学文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在《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中,反思无所不在。这里有作者对日军大屠杀的反思——认为大屠杀不仅是对人的屠杀,日军对南京文物和藏书的掠夺也是文化的“大屠杀”、尊严的“大屠杀”。“日本人在南京的大屠杀,残害了30余万无辜的生命;日本在南京等地抢夺珍贵的藏书和文物,同样残害和吞噬了我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其罪之巨,千秋难敌!”这里有对日本民族的反思——“日本民族生于小岛之上,从不甘心仅在小岛之国上的自我享乐与造福,他们一次次地期待走出自己的领土,去寻求更大的更多的享乐与福祉,侵略他国便成了他们的‘天性’。为什么这个民族尤其是强盛之后总是走不出这样一条‘兽性’之道呢?”这里也有对中国的反思和警醒。作者在谈及“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时指出,“一个仪式上的沉默与哀悼,只能在大环境、大氛围中瞬间感动与触动,只有通过深入的了解、冷静的思考、潜移默化的灌输,才能形成主张与观念,才能形成信仰与意志,并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及时代层面上的种种深刻的问题,在一个人内心构筑信仰、坚定主张。”这种反思无疑具有深刻性和前瞻性。当然,作者也没有忘记对战争和文明的反思,在他看来,“战争是可以改变人性的,战争让犯罪的人并不感到罪恶,这是最大的悲剧。”“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最不该忘却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血腥屠杀。” 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反对战争、祈求和平,正是作品所要张扬的鲜明主题。

  跨文体写作使《南京大屠杀全纪实》的“全景纪实”和全方位反思得以落实和出彩。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除却叙述和描写之外,大量渗入其间的是新闻报道、文告、日记、回忆录、法庭证词、书信、口述、碑文、诗歌等多种文体,它们集合在作家的写作主旨之下,结为一体。这种多文本聚合的作用在于共同说明、互相映照,极大地凸显了作品所要呈现的原生态事实。作品还将宏大历史书写与具体事件、人物的表现紧密结合。文中大量细节和场面描写、人物对话等,使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呼之欲出,让读者在清晰地了解事件全貌的同时,也对作家着意“特写”的诸如拉贝、魏特琳、蒋介石、唐生智等人物印象深刻,真正体现出文学纪实的艺术魅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