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戏节:引领青年戏剧思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27日06:59 刘 平

  一年一度的“北京青年戏剧节”落幕了,但笔者仍然沉浸在那一场场闪耀着“青春律动”的演出中。本届“青戏节”共演出中外大小剧目40个,不仅丰富了北京的话剧舞台,而且给我们带来了创作的新思维,开启了舞台演出的新路径。

  给戏剧插上“梦想”的翅膀

  给戏剧插上“梦想”的翅膀,探索戏剧艺术的最大可能性是“青戏节”给观众留下的最鲜明印象。

  如《相爱的人》(意大利都灵国立剧院)的内容很普通,演出效果却非常惊奇,是一出非常感人的戏。剧中写两个相爱的男女青年——女青年艾乌杰尼亚·里多尔费和男青年福尔金斯提,在恋爱过程中微妙复杂的心态。不见面时想念,见面就吵架,说着不着边际的话,让对方生气,折磨对方。过后又后悔,又思念,又盼着团聚,似乎谁也离不开谁。吵架的一个原因是女青年小心眼,嫉妒男青年对嫂子的感情,实际上是男青年按照外出哥哥的嘱托照顾嫂子。但在女青年看来,这种感情就说不清了,男青年越解释就越引起女青年的疑心,以致两人又爆发新一轮争吵。然而,争吵归争吵,双方都不愿意失去对方。在女青年姐姐的帮助下,疑点解除,男女青年重归于好。经历过情感激烈争执乃至互相伤害后的两个人拥抱在一起,感到无比地甜蜜。剧情并不复杂,却写得起伏跌宕,一波三折,层层递进,步步揪心。吸引着观众,也感染着观众。

  《迷宫:定义人生》(美国张玫彦工作室与青原色创新实验室联合出品)的演出特点是没有演员。观众就是演员。来看戏的观众被剧组邀请上台参与演出,分为几个小组,随着剧组指导者的安排进行活动。如在小组活动时讲述个人的故事——人生经历、家庭、工作等;在一块横贯舞台的白布上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或对社会人生的看法;而后又选出几个代表站成一排,当众说出自己的性格及其弱点,自己的心愿以及实现愿望的困难。而后,指导者在听众中寻找能够提供帮助的人,以及帮助解决困难及克服弱点的办法。演出是松散的、开放的,却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生活和人生。这种形式让参与者感到很有趣味,放松走进,敞开心扉,接纳别人,倾心交流,拥抱生活,增强信念。

  《兄弟连》(德国卫星剧团)是一个很有思想深义的作品。作者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他对社会政治的一种诉求。舞台上的一堵“墙”隔开了本来可以成为朋友的人们,他们不是不想成为朋友,是因为这堵“墙”——政治的原因,造成了他们之间的隔阂,甚至有可能互为“敌人”,就像伊朗和以色列的青年。但是,作者是多么希望这两部分青年人自己亲手拆掉这堵“墙”——就像舞台上所呈现的场面那样,能够成为“朋友”啊。

  探索,引领青年戏剧的思维

  探索,引领青年戏剧的思维,实验、创新是他们艺术上的主旨追求。

  北京青年戏剧节从2008年启动就提出明确主张,以培养青年戏剧创作人才,推出优秀青年戏剧作品,为青年戏剧人才搭建展示平台为宗旨,以推动中国戏剧繁荣发展、促进国际青年戏剧文化交流为己任,以再创当代中国戏剧新百年辉煌为目标。因此,创新就成为历届“青戏节”的艺术追求。在本届青戏节的演出中,突出体现实验创新精神的作品是《群鬼2.0》和《时间简史》。

  《群鬼2.0》是年轻导演王翀的“新浪潮戏剧作品”之一,其舞台呈现足可以反映“新浪潮戏剧”的特质。该剧以易卜生的剧作《群鬼》为蓝本,不是照本宣科地搬演,而是按照自己的艺术思路重新结构作品,展示人物关系。既没有离原作很远,又有自己新的解读。《群鬼2.0》的舞台上有四架摄像机参与演出,但不是像《雷雨2.0》那样把舞台变成了拍摄现场,而是利用摄像机的功能为突出人物的情感和性格服务。比如用夸张、变形、放大、特写、拼贴等手法,突出人物的面目表情,增强故事的叙述功能;或者把舞台上两个表演区的人物表情放在一块屏幕上,揭示各自的不同心态,展现独特的个性特征;或者放大原作中的某些场景,营造出奇特的效果,使演出呈现出更大的冲击力,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艺术效果。

  《时间简史》由年轻导演常徕导演,也是一出具有探索、创新意味的戏。时间无处不在,可是却看不到、摸不着,谁也无法回答时间是什么。从这个角度说,这也是一次冒险的探索,以抽象表达抽象,能说清楚吗?但是,年轻的戏剧人敢于迎接这样的挑战。他们以自己的思维、以剧场艺术的形式表达一种新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时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却能感觉得到。时间有长度却无法丈量,只能由一个个具体的生命体现。古代人以自己的聪明智慧,用日晷、沙漏和钟表计算时间。可是,在舞台上如何表现却是非常困难的。该剧试图运用剧场艺术的元素来表达对时间意义的探索,剧中没有具象的情节,也没有明确的角色,是通过构建装置艺术与行为,比如结绳计事,用三角模型等来呈现时间、解读时间,表示时间的存在与意义。演出既是一部作品,也是一种仪式。也许剧中仍然没有明确告诉观众“时间是什么”,但是从你走进剧场那一刻起,你分明可以感觉到时间是存在的,是有生命的,是有活力的。至于它的意义,就在于你的感受与理解中。时间不讲话,却是有故事的,你珍惜它,它就眷顾你。你无视它,它就抛弃你。这个戏给观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和创作思维。

  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创新”是一种追求、一种目标,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戏剧因“创新”而鲜活、而有生命力,舞台因“创新”而有吸引力、有魅力。但是,“创新”并不代表成熟,其中也会有曲折、挫折甚至失败,但只要坚持必有收获。成熟总是在幼稚中成长的。而且,观众也需要在“创新”的环境下成长,所谓“伟大的戏剧需要伟大的观众”,那么,“创新”的戏剧也需要有“创新”艺术欣赏思维的观众!从这个意义上说,“青戏节”演出的剧目也有些仍然“在路上”,在创新的实验过程中,还没有完全蜕去其幼稚与不成熟,中国的外国的都有。比如《郑和的后代》《海鸥和别的鸟》《迷魂狂想曲》《在一起》《苹果》等。

  《郑和的后代》不是描写郑和的后代崇拜前辈的航海探险、开拓进取的精神,而是把笔墨用来写太监的生活和遭遇,就有些离题了。《海鸥和别的鸟》这个戏与《海鸥》无关,像玩游戏一样插入《雷雨》喝药和起誓的片段,还有《茶馆》中庞太监一段,邀请观众上台,演员不停地说着生活碎语。台上很激动,演员很卖力,一会儿唱,一会儿跳,台下却无动于衷,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激动。戏是演给观众看的,如果多数人看不懂,其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像《迷魂狂想曲》《在一起》《苹果》等剧的创作思路是有新意的,但剧本创作和舞台呈现与演员的表演显然还没有把创意理得很清晰,要么想表达的主题太大、内容太多如《迷魂狂想曲》,在短时间内很难一下子说清楚;要么把复杂的生活简单化处理如《在一起》,舞台语汇不足以表达内容的内蕴,形式与内容还没有很融洽地结合起来。而《苹果》显然是一个灵机一动而临时凑出来的作品,缺少青年戏剧应有的特点。

  尽管如此,这些团体的参与精神非常可嘉。戏剧大师田汉说过,“水只要流着就好了”。只要持续地坚持做下去,“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就必定会有一份收获。自信是实验的勇气,执著是成长的根基。青年戏剧需要“敏感锐利的情愫”、“真诚炽热的心灵”和“卓尔不群的艺术个性”。很多青年戏剧人的成长也说明了这个问题,比如王翀、邵泽辉、李建军、康赫、黄盈、赵淼等就是很好的实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