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情结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17日07:10 李 云

  其实我最初读的是《石头记》——半本书,繁体字,没有封面也没有封底,只是书脊上写着“石头记”三个字。那时我还小,才上小学三年级的样子,我记得是趴在奶奶家的炕头上读这本书的,我读到了里面的空空道人。

  当时还读到了什么,我都忘记了。那个小小的人儿,扎着高高的羊角辫,才几岁呢,竟然读《石头记》?那些繁体字你读得懂吗?到今天我都在怀疑,我怀疑自己是在做梦。只是到了后来,我读《红楼梦》时,怎么读也感觉是读过的。我想起了在奶奶家读过的那半本书。

  而真正读《红楼梦》时我好像才小学毕业,是个寒假。那时我多么喜欢林黛玉,可是妹妹也喜欢。妹妹还说她与林黛玉的生日是同一天,可我那时给妹妹留了很大的面子,到今天我也没揭穿妹妹。是啊,我怎能不知道呢?妹妹是农历二月十三的生日,人家黛玉是农历的二月十二。就相差一天,妹妹就不是林黛玉了!其实,就是同一天的生日,妹妹就真是林黛玉吗?哦,不是,永远不是才好。可妹妹却说她的姐姐是。到今天妹妹都在说:“姐姐,我感觉你太多愁善感,病怏怏的,都是我们小时候读《红楼梦》读的。我们在那么小的时候,才不适合读《红楼梦》……”

  说真的,我从不为小时候读过《红楼梦》而后悔。如果今生我有个女儿的话,我也一定让她早早地读《红楼梦》,腹有诗书气自华啊,读书多好,读名著多好!把女儿放在一个书籍的世界里,我是最放心不过了。后来妹妹生了女儿涵涵,我想是妹妹不让涵涵小小年纪就读《红楼梦》吧?所以涵涵与我说诗歌说文学,就从没说过《红楼梦》。

  我总在想,涵涵都是个初中生了,应该好好读《红楼梦》了吧?但我从没问过她。幸好涵涵从前两年就开始写诗,少了我的一些遗憾。而我的儿子阳阳呢,不写诗,但他是读《红楼梦》的。每每与我说起《红楼梦》,儿子总是头头是道,简直就是我的知音。而他从什么时候开始读《红楼梦》的呢?我却不知道。正因为儿子读《红楼梦》,所以不写诗的儿子也没让我感觉有多遗憾。儿子不写诗才好,免得日后落个情种的骂名。

  过了这么多年,我还是那么爱读《红楼梦》——真情依旧。有什么办法呢?把《红楼梦》和《金瓶梅》摆在一起,我还是爱《红楼梦》,从那么小就读红楼,感情多深啊。最近我又买了一套新版的《红楼梦》,想再读一遍。而家里那套《金瓶梅》是齐鲁书社1988年出版的,从20世纪90年代它就跟着我,可我一遍都没读完。

  有时我真的不懂,为什么有人总把《红楼梦》与《金瓶梅》比较呢? 她们能比吗?将他们比较,我就觉得很别扭。《红楼梦》在我眼里就是一群青涩的小女儿,仿佛情窦初开,恍若曾经的初恋。

  有人说蒋勋老师解读《红楼梦》,完全是佛家的眼光,说他解读得多好多好……但他的书我一直没读。说真的,我不敢读。去年我过生日,有位兄长送了我一套书,是《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可是到今天我都没打开包装。我不会读的,谁的说教我也不听,谁也不能影响《红楼梦》在我心中的形象。

  再说说《金瓶梅》吧,知道格非老师出了新书《雪隐鹭鸶》,是一本跟《金瓶梅》有关的书。“雪隐鹭鸶”这名字取得多好啊,格非在访谈中说:“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这是一句民间的俗语,包含很多民间智慧,它的意思是“白色的鹭鸶站在雪地里,不认真观察,很难发现它的存在,而只有等到它飞起的一刹那,你才会惊呼原来雪地里还藏着这么一只鸟。”

  我想,格非把《金瓶梅》比作是“雪隐鹭鸶”,那它应该是多好的一本书啊。就冲这些,我是不是该好好去读《金瓶梅》呢? 哈佛大学教授田晓菲也说:“《金瓶梅》不但描写欲心强烈的男子,也描写欲心强烈的女人,而且它对这样的女人,也是很慈悲的。我请读者不要被皮相所蒙蔽。”

  此刻,《红楼梦》《金瓶梅》就摆放在我的书桌上——精装本,都是厚厚的两大本。我喜欢这样细细地、轻轻地抚摸我的书籍,像抚摸一段闪光的丝绸。人生之乐,莫过于藏书啊——《金瓶梅》中的那些彩图美极了,那么飘逸的女子,哪个人不为之动情?

  可是对于《金瓶梅》里面的文字,我却不敢多看一眼,惟恐深陷其中。但我可以光明正大地去爱《红楼梦》,去爱林黛玉,去爱宝玉……为什么会这样呢?

  仔细想来,我就笑了。读《红楼梦》就高雅,读《金瓶梅》就不淑女了?

  写到这里,我依然在笑。但也如释重负。

  多少年过去了,我已由当初的那个小女儿,变成了今天的小妇人。飞翔在情天恨海之间,有什么是我不知道的呢?好啦,我真应该收起《红楼梦》的小女儿情态,好好去读一下《金瓶梅》了……可是,我又怎么能够忘记那年的冬天,怎么能够忘记那年的《红楼梦》?

  那时外面下着雪,多冷的一天啊,可我和妹妹却是滚烫滚烫的——两个小小的人儿像极了传说中的小精灵。她们那么争先恐后,那么争先恐后地要变成书中的林黛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