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敏感的心灵容易感动,感动于人间疾苦。因为感动,杜甫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三吏三别”;因为感动,白居易传下了千古名篇《卖炭翁》和《琵琶行》;因为感动,佛陀发愿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因为感动,方格子写下了这本《留守女人》,对一个少为人知的特殊群体倾注了深情的关注。
“女人独自在家,有很多苦说不出来”。在书的后记中的这句话,道出所有留守女人的心声。一苦是贫穷。为钱挣扎,入不敷出,看不到希望。丈夫虽然在外挣钱,其实大多挣不了多少钱,如果遇上老人大病,就债台高筑。还因为生活潦倒,营养不良,未老先衰。刘群英35岁,却已经头发花白、满脸皱纹,让人不敢相信。二苦是身累。带小孩侍候公婆养猪种地,疲惫不堪,苦不堪言。正如作者形容小秦二姐“生得疲乏,死得疲乏”。三苦是心冷。形单影只,无人说话。四苦是生理的煎熬。正常性的欲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长期的饥渴让青春肉体过早地枯萎。五苦是背叛。丈夫在外有女人,不再爱她。更惨烈的,是丈夫因为习惯了城市的生活,竟然嫌弃了家乡的一切,不再有丝毫留恋。因为这些种种难言的苦,生活的无意义、无价值、虚无、等死的想法,时时充满她们的脑海。想死的心,时时涌上她们的心头。打工者们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却对家庭和妻子儿女欠下了永远还不清的债。
荒芜的时间,总是需要打发;困厄的精神,总是需要出路;生存的勇气,总是需要支撑。这也正是作者关心的,而各人各自有不同的自救方式。有人选择打牌打麻将,打发时光,解闷发泄,这在农村是最普遍的。有人选择跳广场舞,自得其乐,自我陶醉,如于冬兰和刘茜亮。有人选择宗教信仰,寄托灵魂,如张春梅和李小娟姐妹俩。也有人选择拼命地干活,来麻木自己,如小秦二姐。有人怀揣着美好的回忆和向往,始终保持对未来的热情,如苏巧燕和芳芳。有的主动去找丈夫相聚,如罗红梅。还有的,靠责任活着,如爱琴心灰意冷之时,牢记母亲一句“你要活着送爹妈”,而咬牙活下去。
真实的人生是复杂的,真实的人性是多元的,真实的性格是多重的。作者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点,她立体地描写了人物,让每个人的个性突显出来,让我们看到留守女人可敬可贵的一面,看到她们勤劳、善良、孝顺、隐忍、倔强等闪光的品质。钱绒放任懒散、自暴自弃的背后,是对不幸命运的抗争,是对重男轻女的父亲的控诉。好多女人不愿意多打电话,不愿意把内心的苦水向丈夫倾诉,不愿意责备丈夫的不归,因为她们理解他在外面也不容易。有些女人明知丈夫在外有情人,但也愿意原谅他。爱琴虽然被丈夫背叛,常受村民诱惑,但她始终坚守底线,不逾越。陈一娟累得疲惫不堪,却充满爱心地去解救小鸟。芳芳尽管很困难,却很少向同学借钱,绝不随波逐流。而何大姐一心培养两个小孩读书,并力劝公婆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关注留守女人真实的生命状态,如实记录她们的希冀、期盼、寂寞、孤苦、艰辛、无奈和绝望,正是作家不远千里、跋山涉水的根本出发点。她无意粉饰,无意拔高,更无意唱起赞歌。她的语言极为朴实自然,只让生活本身来说话,而活生生的事件即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虽然文学微弱,作家渺小,也许无力拯救苦难的人们,但写作成书即是文字般若,关注的本身即具有施舍的意义。她坦言,“我不想看到典型,他们事先已经被急速培训”。除了主要的20个留守女人,作者还精心地描写了不少其他有血有肉的人,形象生动,给人同样深刻的印象,如小秦母亲、张勤的女儿露露、公交车上偶遇的钱海珍和带路人等。每时每刻,她都在观察、捕捉、思索,足见作者的用心之细、用情之深、用笔之实。
这样的采访是残酷的、痛心的!因为一路上备受猜忌、防备和怀疑;因为对方露出的处处伤疤让你触目惊心,她展开的内心隐秘让你无颜以对,她流露的失望神情让你手足无措。甚至作者竟然有了负疚感:“仿佛我早有准备,专门来挖掘出她的伤心之事”。她还为自己对她们的期望无能为力而惭愧,也为自己惊扰了她们平静的生活而自责。3年走访的过程之艰辛,简直不可想象。当她的火车票被改签而无处安身时,想到的是农民工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被采访过的人,经常浮现在她的脑海,成为不灭的牵挂。她留下手机号码,便经常要花费时间来倾听倾诉并回复短信。一个作家的良知与悲悯,流淌在字里行间,感动每一位读者。
感谢作者,让我们看见另一种人生,让我们自以为幸福的心灵,经受一次疼痛的洗礼。
(《留守女人》,方格子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