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叙事下的细腻讲述——读《西长城——新疆兵团一甲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15日07:17 沈 苇

  新疆作家中,丰收以纪实文学创作见长,成就卓著。作为新疆屯垦戍边的第二代,他有一种强烈的兵团情结和边地意识,30余年来持续书写兵团,将这一“群落”独有的生存风貌和人文景观,真实而丰富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来自兵团的内部报告》《西上天山的女人》《镇边将军张仲瀚》等,都是他写兵团的代表作品,产生过广泛影响。

  现在,丰收又奉献了一部写兵团的近40万字长篇纪实力作《西长城——新疆兵团一甲子》。展读这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非虚构作品”,不时被一种“挥剑决浮云、铸剑安天下”的兵团精神所激励,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和他们鲜活的故事所感动,更被作者基于历史意识和现实责任而焕发的人文精神所感染。

  丰收的纪实文学写作,仍坚守了“文学”的本真理想,拒绝被平庸的“报告”拉下水去。与此同时,丰收还有一种很强的文体意识。他一如既往在探索纪实文学表达“现实”的可能性,变换手法,强化变现力,拓展包容度,使之呈现“现实”的广度与深度、丰富与细微。《西长城》以“屯垦天山下”、“酒与水”、“家国女人”、“西部的浪漫”、“西长城”、“年轻的城”6卷为基本架构,以28个章节为构件,尔后注入文字的丰饶与澎湃。这使全书既有骨架,又有血肉和灵魂,写得有章有法、收放自如。在一种被限定的自由中,恰恰获得了表达的自如。作者有时是言辞滔滔的政论家,有时是引经据典的史学家,有时是冷峻从容的叙述者,有时是善感抒情的诗人。丰收将这些身份合而为一,融为一个运筹帷幄、似乎掌握了百般武艺的纪实文学家。《西长城》的写作,涵盖了兵团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宏观的、全景式的。而支撑这一“宏观大厦”的,是分布在28个章节中的具体而微的事件、场景、记忆、人物、命运等等。在有规有矩的纪实文学写作范式中,作者引用并糅杂了史志、书信、日记、电文、诗歌、统计表、口述实录、历史档案等一手资料,镶嵌、插入、叠加、切换,写作手法趋向综合,全书呈现出一种时光交错、色彩斑斓的“跨文体”效果。

  《西长城》的特色,在于丰收为“报告”的血肉注入了“文学”的灵魂,处处可见人性视角和人文关怀,自始至终都保有一种激情和热爱去书写他人。是“文学性”赋予了全书一种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更具体一点来讲,《西长城》的成功有至关重要的两点:一是以小见大、以小写大,从微观、具体、细处入手,用“小”去破除“大而无当”的魔咒;二是贴近人和人的内心去写,写出了人的身世、故事和传奇,更写出了人在荒原的命运。人物也不仅仅是一些有着“先进事迹”光环的人物,他们已被还原为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

  《西长城》写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上百个,他们只是兵团250万人众中的一小部分,但他们的故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资料收集、实地调查、采访等方面,足见作者是下了一番大功夫的。在他那里,写作几乎变成了一次紧迫的“抢救性”工作,写下的文字必须无愧于自己的文学,无愧于“兵团一甲子”,更无愧于众多的“他者”。

  书中写到的人物,上至将军下至战士、农工。作者既写兵团创始人王震、陶峙岳、张仲瀚这样的“大人物”,写他们的殊途同归、志同道合,以及开发新疆、建设新疆的气度与魄力,同时以极大的热情,去书写兵团“小人物”,以及他们作为西部拓荒者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通过丰收的书写,“小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们的故事令人难以忘怀。我们记住了一天开荒三亩三的坎土曼大王方喜成,记住了用一公斤粮票找到老婆的理发师小麻子,记住了直到退休还是大田工人的陈淑惠,记住了30年只回过一次老家、临终时因愧疚于母亲而哭泣的棉花专家陈顺礼,记住了在阿勒泰和海南之间像候鸟一样迁徙的育种夫妇韩新城和尚君华,记住了在博尔塔拉草原冬窝子建立第一所小学的顾薇君……这样的“小人物”,在书中不胜枚举。丰收的书写,有一种平等目光,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以及重述历史、复活细节的出色能力。

  “以小见大、以小写大”,是《西长城》突出的艺术特点之一,我称之为“宏大叙事下的细腻讲述”,足见丰收对兵团题材翻耕之深、之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大时代脉搏的把握、对大场景描述的把控有所欠缺和不足。相反,对大事件、大场景的描述,丰收也是得心应手的。譬如新疆和平起义、数千人拉爬犁运石头修和平渠、湘女出塞、中印战争、石河子建城、喀喇昆仑山公路的修筑等,气势恢弘,笔力雄健,极具震撼力,具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诗品格”。作者在《西长城》中的视角既是全景式的,同时又降低自己的“俯瞰”,在“具体”之中不断切换,从而实现了宏阔与细微、“大”与“小”的有机融合。

  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这是人们从汉唐以来西域屯垦史中得出的一个真知灼见。从丰收个人来说,通过《西长城》的写作,其早年的“荒原情结”已转化为今天的“兵团精神”。从这个意义来讲,《西长城》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也为中国屯垦史研究乃至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考察提供了一个厚重而可靠的文本。

  (《西长城——新疆兵团一甲子》,丰收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