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李林荣
《陈寅恪的学说》,刘梦溪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8月出版
有关陈寅恪先生的传记、评传类图书,已经出了不少,但专门聚焦于他的治学经历和学术成就的传述、阐释性质的著作还不多见。原因之一,大概在于走进陈寅恪先生的学术世界,本身已不容易,走进之后再要对外做深入浅出的说明,就更有难度。这本《陈寅恪的学说》,汇聚作者反复研读陈寅恪先生学术著述的心得,以原典解读、身世疏证来映照精神思想,着力呈现陈寅恪身为史学家和思想家的独特形象。全书叙述晓畅,论析明快,便于通读、通解,在常流于专深艰涩的“陈学”专书中,堪称不可多得。书分8章。第一章“学问人生和心路历程”,历述陈寅恪学术人生全程。第二、三章以“工具·材料·观念·方法”和“打通文史”为切入点,结合研究实例,揭示陈寅恪学术思维特质。第四、五章从“中西体用”和“种族与文化”角度,辨析陈寅恪的文化信念和文化态度。第六章“陈氏阐释学”从“了解之同情”、“比较阐释和心理分析”等六方面,探究、概括陈寅恪处理文献、建构学说的基本策略。第七章“佛典翻译和文体革新”总结陈寅恪在文体学和文论批评上的独到主张。第八章“陈寅恪学说的精神维度”将陈寅恪道德文章的过人光彩,论证、归结为表里相衬的三个层次——“贬斥势利,尊崇气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义宁陈氏一族的‘优美门风’”。书后附录“陈寅恪的学说为何有力量”取自作者演讲,对全书主旨和理路,又有通脱、恳切的重申,也值得一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主编,马汉麟等执笔,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8月出版
这本书源自20世纪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原为书中两个单元的通论,旨在介绍上古以来历代器物、制度、习俗等方面起源、沿革的常识。参与书稿的撰写和审校的文史专家,均为一时之选。最近出的这一版,是该书的插图修订第四版,图片和正文都依据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做了全面的增补和修正,内容更加丰富、可靠、严谨。全书包括“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共14章,配有插图百余幅。每幅插图都附有确切的注文说明,有些插图注文长达数段,甚至一两页。通读全书,如同穿行在博物馆的陈列厅,一边比照着文字说明,观赏细节毕现的实物图像,一边随着篇章分隔出的知识单元,感受系统的专题知识。与一般类似的读物截然不同的是,这本书的正文和图注,字字句句都写得非常精心,不仅很讲求专业知识表述的准确和分寸,而且特别体现出一种既通俗、洗练,又富有个性神采的生动风格。行文间,对各种史料文献和学术观点收放自如的旁征博引和透彻明辨,随处可见,时时显示出传递知识的语言形态并不亚于知识本身的那份魅力。
《内外之间:屏风意义的唐宋转型》,李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
与空间相关的种种说法,在近年的文化、文学理论圈里日益流行开来。一些艺术家和作家在具体的创作构思中,也似乎受到了影响,时有刻意凸显某种空间感觉的努力。但在艺术史和日常生活史的实际中,空间究竟有如何表现,这表现又如何渗透在时间当中,与个人和社会心理的流变形成如何的关联,却还少有能够落实到具体一事一物的详尽考察。《内外之间》这本书所梳理、研究的屏风,正是一件在悠远的历史维度上积聚了丰厚文化意义的空间标识物。它属于家具,却又在家具中流落边缘。它常带图案、造型装饰,却又经不住像别的艺术品那样被长久珍藏。依书中考证,屏风的历史出身古老而威严。早在周礼中,屏风从图饰、形制到实用,就都有象征神权、王权的意义。屏风所在,即权力所在;权力所在,也即公共空间所在。随历史推移,屏风的形式和意义,一路下行,趋于多样。与书中第三、四、五章对应的书名副题中的关键词“唐宋转型”,正是指隋唐五代至南宋这一时期,屏风的变异,终于发展到了彻底背离其历史出身的节点,分化出了隐喻个人形而上精神空间的“文人屏”和承载形而下世俗实用功能的日用屏等流脉。其中,白居易庐山草堂的素屏,作为“文人屏”确立的“典范”,得到了周详细密的评析。第六章是全书最后一章,探讨屏风与女性空间、性别伦理的关联,或因篇幅所限,并未深究,留下的话题却意味深长,在屏风撤退或变形之后的时代仍需面对。
《特权:哈佛与统治阶层的教育》,(美)多赛特著,珍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5月出版
据书中简介,这本书的作者是《纽约时报》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评论版专栏作家。他1979年出生,1998年至2002年就读于哈佛大学。从书名看,《特权》这本书很像是一本发表评论的书,但实际上,它全部的9章内容,总体上都是作者对自己四年大学校园生活的回忆性叙述。而且,这种叙述采用了最平常的方式,按着时间先后,从一年级入学第一天开始,一直写到毕业离校那天。除了出于护人隐私的考虑,对自己同学的名字做了改动,全书所述应该可以当作跨世纪前后那四年哈佛大学校史的一份个人化的纪实见证。译者根据新闻史料为书中许多细节添加了信息详实的脚注,佐证了书中涉及的哈佛校方和某些老师的奇闻趣事甚至不雅事迹,都并非虚构。书中这些细节比比皆是的自然流露,表明作者写这本书,既不像是要炫耀自己名校出身或为母校唱赞歌,也不像是要存心揭母校的黑幕,倒更像是为了展现自己确实是对母校知根知底的正宗哈佛人。就在这种没把自己当外人的立场上,哈佛当年一度大力推行的在招生和宿舍分配等管理环节上促进学生构成多样化的措施,在作者不著臧否、看似一味如实道来,实际上却是满含反讽的叙事中,被讲成了一个事与愿违的笑话。而在“古老的男孩俱乐部”、“苏珊娜·帕美的奇异生涯”等故事的讲述中,则显现出了哈佛校园文化里矫情、虚伪和扭曲的一面。“求知的门径”、“爱情故事”等篇章,把哈佛的课程教学和校园恋爱,完全祛除了“超凡魅力”,还原到了和任何一所大学同等散漫的地步。正是由这些给哈佛褪去光环和油彩的叙述做支撑,贯穿全书的一个观点——哈佛这样的大学是以巩固美国社会统治阶层的特权为本质的,才得到了格外显著的反衬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