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口让光明涌进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13日07:30 行 超

  中埃作家对谈“东方主题”与“女性书写”——

  “从伤口让光明涌进来”

  作为一个与中国一样拥有数千年文明的古国,埃及总不乏一些让我们感到惊艳的作家作品。纳娃勒·赛阿达维就是这样一位作家。耄耋之年的她依旧保持着旺盛的文学创造力和坦诚率真的批判精神。今年,她的作品被翻译到国内,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关注。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办的“全球语境·东方主题·女性书写:中国与埃及作家对谈”在京举行。与会者从纳娃勒·赛阿达维的作品出发,探讨了中埃文学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在赛阿达维眼中,一切外在的制度性的规约,都将在某种程度上异化作家的语言。她反对把世界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认为世界文明是同一的。同样,她也不认可“女性写作”、“本土性”与“世界性”等概念。她认为这些概念都是以一定的参照物为标准而产生的,因此“掠夺了我们自我命名的权力”。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米丽安·库克专注于阿拉伯文学的研究,对赛阿达维的文学主张十分认可。她认为,一个作家想要跻身于全球性、国际性的行列,必须写深深地扎根于本土、扎根于自己生活的主题。一个好作家不仅要为艺术而艺术,而且还应该面对自己所生活的文化环境进行言说。在此基础上,作家要努力通过自己的写作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点积极的影响。

  诗人欧阳江河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话语,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它其实没有办法单独地进行言说,它必须和另外一种语言综合起来、互相对照起来,才有可能获得力量。所以,文学必须从其他的话语里面认出自己,发出自己的声音。反过来,作家的主张观念如果不是借助文学,就有可能只是一种口号、一种政策话语。

  评论家唐晓渡认为,赛阿达维的作品跟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主要表现在对弱者的同情、对底层的关注。诗人高兴认为,赛阿达维的作品是非常有冲击力的,其中所蕴涵的批评精神让人想到东欧一些国家的文学。在这些国家,文学具有承担社会责任、为民族代言的功能。

  赛阿达维在作品中十分关注埃及女性的生存处境。她坦言,自己出生在农村,在成长中受到奶奶、婶婶等女性亲人的影响。因此,她的作品很多都是从这些女性的经历出发的。写这些人的故事等于是在表达自我,而写自己的痛感往往需要很大的勇气。

  诗人蓝蓝认为,一个人,只有在感到自己是弱小的、是受损害的、是受侮辱的时候,他的自我意识才最强烈。只有在他感到自我快要消亡的时候,才会有强烈的存在的愿望,“我们一定是从伤口让光明涌进来的”。因此,身为女性作家、埃及作家的赛阿达维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自己不在世界文化的中心,是缺乏主动性和话语权的,因此,她的作品中自我意识非常强烈。

  诗人潇潇从赛阿达维的短篇小说《天堂里没有她的位置》中看到了一个普通女人悲惨的生活经历。她认为,小说中这个在生前得不到丈夫的爱,死后在天堂中也无法找到自己位置的女人,其实不仅存在于埃及,在东方世界和其他更多的地方,很多女性的命运其实跟她都有相似之处。同时,这个女人对此却没有仇恨,而是以一种平静淡然的姿态面对这一切,这更凸显了女性内心的美好和力量。

  翻译家薛庆国认为,赛阿达维的批判精神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他对阿拉伯社会中妇女的悲惨遭遇的批判、对极端宗教主义引发暴力事件的批判以及对西方世界霸权政策的批判等。她在作品把妇女对自我意识的麻木完整地展现出来,这种展示本身就是一种批判。这种批判方式与鲁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行  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