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乐黛云夫妇是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学界双璧:国学泰斗汤一介执掌《儒藏》编修,乐黛云则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拓荒者。在燕南园58号,他们全家历经了悲苦与喜乐。已是耄耋之年的汤一介、乐黛云及其长大成人的女儿汤丹、儿子汤双用心回忆自1952年搬入燕南园58号以来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往事,结集成散文集《燕南园往事》。2014年9月9日晚,汤一介先生仙逝,学术界又痛失了一位大师。这本《燕南园往事》成为汤一介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汤一介、乐黛云夫妇与儿女合著的惟一一本家庭回忆录。
书中,87岁高龄的汤一介先生回忆了青年时期随父亲汤用彤读书、治学,回忆了母亲张敬平相夫教子、在战争年代守护家庭,回忆了与冯友兰、季羡林等北大学者相交的往事。83岁高龄的乐黛云先生回忆了公公汤用彤的治学谨严、宽容温厚和“文革”时期的处变不惊,回忆了与王瑶、马寅初、朱家玉、裴家麟等北大师友同窗的交往岁月,回忆了政治风浪中儿女坎坷的求学之路。汤丹和汤双也回忆了幼年时期在燕南园度过的幸福时光。
《燕南园往事》文字平实厚重,充满真挚情感。书中配以66张珍贵历史照片,深厚的亲情和时代烙印下的忧伤溢于言表,令人动容。虽然很多只是家庭生活中的日常琐事,但言语间尽显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
1952年秋天,北京大学从原址沙滩红楼整体迁入西郊燕京大学。当时担任副校长的汤用彤先生被分配住在燕南园58号。那时,我大学刚毕业,留北大中文系工作。作为汤用彤先生家庭的一员,我也随之住进了这座美丽的庭院。我和汤一介在这里生育了我们的女儿汤丹和儿子汤双,送走了老父、老母两位慈祥的老人。我们在这里经历了种种苦难,也曾有过很多美好的时光。如今我和老伴已是耄耋之年,儿女早已成人。在经过多年紧张忙碌的生活之后,我们终于有了一些闲暇的时间来回首往事。
汤用彤先生1964年去世后,我们一家仍住在燕南园,因为母亲是我们的一家之主。“文化大革命”高潮中,1968年,我们被“新北大革命委员会”和红卫兵“勒令”“滚出燕南园”,挤进了另一个“反动学术权威”周祖谟先生的一百米平房中被强制分割出来的另一半住房。燕南园58号则由几家革命群众进驻,婆母和弟弟作为革命群众,谁也没有权利让他们搬家!他们一直住在燕南园58号。紧接着1969年女儿汤丹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去8年,儿子汤双于1978年去了安徽的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分配回京后,住在科学院高能所宿舍。我们一家四处分散,但只要母亲住在燕南园,燕南园就仍然是我们的家,是我们一家的精神中心,这条纽带从未割断。母亲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家。
1980年母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她钟爱并为之操劳一生的家。我们的精神中心已逝,燕南园就不再是我们的家了。但燕南园58号的日日夜夜却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我们在那里经历的痛苦和欢乐及其延伸的一切也都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事已经淡忘,但有些日常小事却仍然那么鲜活地再现于今天的记忆,甜、酸、苦、辣、咸,五味杂陈。其实,在中国,在那个时代,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在这场运动中,经受锻炼与熬煎!我们不怨天,不尤人,深知人要在这种史无前例的环境中活下去,就得有一种把悲剧变成喜剧的本领,学习冯友兰先生在一切批斗时,都在心中默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燕南园往事》,汤一介、乐黛云、汤丹、汤双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