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源——中国人精神之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19日07:30 令狐磊

  我们邀请茶人、摄影师和编辑记者,踏上前往中国那些茶树种植地的山路。行走在这些茶山里,绘画一幅关于茶的旅途。寻找茶的源头,也就是找寻中国人精神的源地。

  找寻茶源,并非出于好奇心,它应是我们的本心。在作为桌上那一道青翠或金黄的饮品之前,它在怎样的景象里生长,它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这是明代茶人所缺乏的自然之道,他们在书斋茶室里悬挂山水画幅,焚香插花布道,意图营造自然,但始终无法抵达真正的茶源,感受当地的风土。

  车子在武夷山的正岩行走时,急雨如注。在那些山峰消失于雨雾之中的巨岩边,一道道瀑布从天而降,山气之刚,水汽之柔,竟可以共汇一景。钟灵毓秀,这里出产的茶被视为正岩茶,茶客称之为“岩韵”,岩韵气酽者,谓之极品。

  到了下梅村的时候,雨小了点。水从邹家祠堂的石雕门楼屋檐滴下,门外便是梅溪,雨水、山涧水都汇流到村里的梅溪里。这急淌的溪水,让我确信,这里就正是当年的那个“茶商水道”,从武夷山到俄罗斯恰克图的万里“茶之路”的起点。在康熙年间,每日行筏三百艘,筏上满载的正是山上采集下来的新茶,茶市盛极一时。

  我们的“茶之路”采访组的行程,在2013年春夏之际,来到的是中国茶叶最为鼎盛兴旺的原产地:武夷山。当其时,我们的访茶之旅已经行程过半。在武夷山茶区探寻的茶,莫不以茶气虹冠其上、茶汤酽浓纯正著称。韵味为上,这里的茶人喝茶,品第一道茶汤之前,会先闻茶杯盖上的香气。

  中国人在茶的香气里感受到的是什么?我们所思索的茶韵,是一种由土地的自由和淳朴的气氛所培育出来的真福。

  在陆羽所在的时代,云南的崇山峻岭与大江峡谷是难以企及的所在,他出生于湖北,行走于太湖,晚年隐居在浙江。即使在可以直接飞抵版纳的今天,到达云南西南部那些寨子依然得在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耗费一整个白天,在脚下那些云雾萦绕的峡谷森林里,蕴藏着各种野生古树,其中就有古茶树。

  有人说,是在明朝时期,借由驻军的力量,种植下成片的茶树林,数百年后这些茶树躲过了战事、朝代更迭与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它们曾经的主人都已经化为尘土,当地的少数民族自然而然接管了它们。也有学者猜测本是野生植物的茶树,随着人类的移居,从云南的深山里向四川、南方丘陵地带迁移出来,其中,布朗族与畲族充当了茶叶文明使者的角色。他们把茶树种子不断散播,直至衍变出完全适应了当地风土的茶树品种。

  近年,普洱茶价格的持续走升,陈年、山头、树龄成为人们看重价格的坐标,然而我们更看重茶的什么价值?我们更应注重感受茶叶中蕴藏着的雨露和山魂,是这些自然的原力而不是金钱角力,让我们的生活得到了茶的洗礼。利休大师说:“想象一下没有茶的生活,如果和现在有区别,那么你就不懂茶。”

  可以假想,如果有本叫《茶史》的千页鸿篇巨制,那么茶作为一种饮品和商品的历史可能只开始于那倒数的一两页。其他页面,它存在于原野山林,伴随山魂而生。

  我们无法具备那些隐士的山中经验,但我们愿意倾听山里的茶农、工人和茶人大师他们原生态的、活生生的山里智慧。

  这些野生茶讲述的是大山的语言。如果只看到茶带来的枯寂与禅静是不足够描述茶的世界里所蕴藏的磅礴自然之气的,中国人更应有大气之象,滚烫茶汤有如奔腾的山河之势,与使用古法传统制作的茶叶产生激烈撞击,每一泡都会产生复杂的味觉感受。

  我更看重被视为“九龙之水”的澜沧江赋予中国茶的自然进化之道,正如古茶树就在云南南部由江河水汽养育的茂密丛林里,其来自圣洁高原的唐古拉山雪山水汇集多个支流后养育的一叶茶,是大地的恩情、高山的精魂。

  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提及:茶,“对我们而言,已经超出了饮品的概念,它变成生活艺术的一种信仰”,形成了一种“神圣仪式”,为的是“创造宇宙间至福的瞬间”。这些说辞也许看起来比较玄妙。时至今日,茶已无道,但其“真性”,正如在此探寻到的一处处有着真实生活、风土气息浓厚的茶源地,更值得珍视。以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传扬中华礼仪,从中国开始,传扬四海。

  我们希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礼仪可以让更多的人得到分享和裨益。我们也将致力于推动这项工作,以《茶之路》系列为先启之作,希望成就前所未有的文化新天。

  (《茶之路》,茶小隐主笔,马岭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