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的方向与责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15日07:24

  9月9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人民日报文艺部、中国艺术报社共同主办的“文艺评论:方向与责任”座谈会在中国文艺家之家召开。  

  座谈会聚焦文艺评论的“方向”与“责任”以及当下文艺评论、文艺发展的一系列热点问题。11位与会领导、专家、艺术家从不同角度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和剖析,发言中既有对新中国文艺评论事业的回顾和梳理,也有对当前文艺评论新形势新问题的分析;既有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阐释,也有全媒体时代文艺评论热点问题的剖析;既有对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的期盼,也有对文艺评论人才的呼唤。

  通过座谈发言与交流,与会专家、艺术家对于文艺评论以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今后的发展方向形成广泛共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文艺评论的正确方向,认真履行文艺评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带头“讲正气、走正道、树正风”,激浊扬清、褒优贬劣,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营造整个文艺界昂扬向上、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不断壮大主流文艺评论的声音和阵地,为营造良好的文艺评论生态,推动文艺事业健康繁荣发展而努力。

  夏  潮:迎接全媒体时代文艺评论面临的新挑战

  应对全媒体时代的挑战,第一要把握正确导向,营造“以理服人、实事求是”的文艺评论生态。面对纷繁复杂的全媒体环境,确保文艺评论健康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好评论的主心骨。这个主心骨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当然,也要按照以理服人、与人为善的原则,在新媒体上快捷反应、主动发声,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心置腹、心平气和、朋友式的讨论,坚持公道直言、实事求是,营造全媒体条件下文艺评论的良好生态。

  第二要遵循传播规律,塑造“质朴清新、快人快语”的文艺评论新风。文风决定影响力和传播力。好的文风,对于评论的生命力至关重要。改善和改进文风,不是说要一味迎合网民的口味,更不是为了简单地博得粉丝“点赞”而降低品格。我们把好的文风和好的内容统一起来,做好“话语转化”的工作,既不固守已有的陈旧话语,又不局限于“灌水式”和“板砖式”的平面化、娱乐化批评,不在快速更新的网络语言面前失去自我。

  第三要全面整合媒体资源,建设“权威公信、广泛联动”的文艺评论阵地。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和拓展传统媒体阵地和专业评论阵地,另一方面要扩大阵地的规模,发挥好新阵地的作用,促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互动融合。评论队伍也要在两者之间灵活转换阵地,打破传统文艺批评和网络文艺批评之间的壁垒,拓展评论空间。要支持文艺评论理论网站建设,扶持和推出一批名网站、名栏目、名博客、名微博、名微信,支持一批具有专业权威性亦符合大众阅读习惯、“叫好又叫座”的文艺评论新媒体平台,构建评论的全媒体格局。

  第四要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文艺评论,建设“百花齐放、同心同德”的文艺评论队伍。

  郭运德:文艺评论必须树立精品意识

  提高批评的质量,扭转批评的颓势,首当提高文艺评论的精品意识。

  第一、需要增强理论自觉,努力提升文艺批评的理论含量。

  第二、要有真切深入文艺实践的一腔热情和精心研读文本的刻苦精神。没有哪个重大的学术突破不是建立在长期学术积累之上的,信息时代需要评论工作者花真功夫、下笨力气深入文艺实践。只有从文本出发,从问题出发,从现象出发,从大量占有的文艺资料和案例出发,把个人专业的学术深度与批评需要的学科广度有机结合,把重点文本的精研细读与一般性的广泛浏览结合起来,批评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变资讯的繁复挑战与样本丰富为机遇,在局部和领域寻求一个一个的突破,从而达到量变到质变,进而带动整个文艺批评的整体跃升,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重塑批评的公信力,重塑批评写作的尊严。

  第三、提高精品意识需要求真向善的思想境界和不流俗的理论个性, 只有这样,无聊的吹捧和恶意的鞭挞会自然得到遏制,有深邃见地和学科建树的优质批评就会脱颖而出,当批评的一屡清风吹拂文坛的时候,有关文艺批评失语缺席的诟病才不会延续下去。

  李  准:文艺评论要树立发展中国标准

  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正确处理借鉴外国文化新鲜成果和坚持文艺创作的本国道路、文艺评论的本国标准的关系。新中国成立的前17年,由于当时的客观和主观诸多原因,文艺评论在坚持中国标准方面做法鲜明而有力,推动创作发展的成果引人注目,但是放眼世界,积极借鉴外国文化成果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短板。改革开放30多年来,借鉴外国文化成果的步子越来越大,中国文艺的发展越来越自觉置身于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中,这为我国文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包括推动中国文艺走向世界。与此同时,西方哲学文化思潮的强势涌入,使文艺评论在坚持中国标准方面面临新的挑战。 在我看来,现代西方哲学理论和文化理论中当然包含着人类文明的新成果,许多都是我们应该借鉴的,但借鉴不是照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立足于我国的文艺实践,高扬起自己的主体意识去消化吸收有用的东西,充实我们自己的评论尺度。 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文艺评论上就要树立和发展中国标准,在新的形势下,轻视借鉴外国文化成果的教训不能重复,闭关锁国的道路更不能走,只要正确应对挑战就能为中国标准及其主导地位增强新的生命力。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是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新的世界中去发现新的命题,作出新的论断,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引的文艺评论中的中国标准做大做强,靠自身崭新的文艺魅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仲呈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把握文艺评论的正确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艺评论的灵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强基固本就必须继承传统,敬畏经典,相反抛弃传统,颠覆经典,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文化之根和精神命脉,文艺评论家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就必须慎重对待经典的传承与创新。经典也不是凝固不变的,伴随着历史的演进,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传承艺术经典实践中往往会注入新的时代感悟与阐释,集合经典的当代魅力,这里的关键是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美学观,遵循传统经典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代代相传、至今仍有生命力的伦理道德、人文情怀、价值取向,并与时俱进地加以丰富、深化、发展,使之既富民族精神,又富时代精神。我们反对鹦鹉学舌,盲目西化,生搬硬套一些不合国情、不合实际的理念,逆向的对传统经典中蕴含着有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取向进行解构、颠覆。时下打着创新旗号的某些消费经典、糟蹋经典的流行作品便属此类,倘若此风蔓延,则中华民族优秀文艺大厦的根根支柱将被逐一拆卸,大厦终将坍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不可少的重要精神源泉也将被切断,那是十分危险的。

  社会主义文艺评论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文艺评论工作者要对与时俱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力充满自信,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优越充满自信,要对走有中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的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发展道路充满自信,有了这些自信才能在当今这场没有硝烟的世界文明冲突中、文明大战中站稳脚跟,保持清醒的是非判断力和理论定力。

  邵大箴:打通各门艺术之间的隔阂

  从事文艺评论工作的人,要注意中国传统学术和文艺的特点,多学习、多研究,尽可能打通各门艺术之间的隔阂,努力提高自身的全面修养,并引导艺术实践家更清晰地认识本门艺术与其他传统艺术门类的相互关系,从而更自觉、有效地继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学术与西方比较有明显的不同,中国注重各门学科的融合和综合地研究,西方着力于分类、分科研究。前者的特点是把握整体,各学科相通、相融,后者各学科之间界限清晰、分明。我国现代各门类的文艺理论和批评,从五四以来,强调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在许多方面接受了西方的传统,包括批评的标准、评论的术语等,与传统文化的根基的隔阂与距离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接续传统,使我们的文艺批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包括美术在内的文学艺术关于如何接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出现过明显的“复归”传统的潮流,例如美术界关于中国文人画价值和笔墨问题的讨论,以及对五四以来“改造中国画”过激主张的反思。在这个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大家突出地感觉到,笔墨问题,不论从质材或技巧的层面,还从语言的层面进行讨论,都很难阐述清晰、明确。更进一步说,讨论中国画,如果离开其他姊妹艺术类别,如文学、音乐、戏曲,也很难把它说得清楚,更不用说书法与它的关系了。由于中国传统文艺有“通体性”的特征,它要求从事各文艺门类的评论家要有广泛的修养,尽量多涉及与之有关的文艺门类。批评家如果没有全面的传统文化修养,对作品的评论就会流于表面。

  姜  昆:以高质量的文艺评论引领文艺创作

  健康说理的文艺评论在引导文艺创作坚持正确导向和不断提高艺术质量,引导文艺创新更好地与人民需求、与时代进步相结合,引导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和提升群众艺术鉴赏水平、纠正不良创作倾向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文艺创作要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康的文艺评论环境。    

  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作品的评介宣传力度。认真总结近年来文艺创作生产的好经验、好做法,挖掘优秀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审美意蕴,大力宣传深入生活、服务群众的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倡导淡泊名利、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的创作精神,多宣传德艺双馨人才,多宣传好的文艺现象,凝聚崇善求美的强大舆论正能量。

  其次加强大众审美引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其所好”是文艺创作生产的普遍现象,大众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对文艺产品创作生产的反作用更为直接和明显。要发挥媒体文艺宣传的优势,各级各类媒体形成合力,使重点优秀作品得到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评介,引导广大观众鉴赏优秀作品,引导文艺创作健康有序发展。     

  最后要改进文艺评论的方式方法。改变学术圈内“自说自话”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使文艺批评更接地气、更富生气、更有人气,引导大众在选择文艺产品的过程中分清优劣、明晰善恶、辨别美丑。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积极作用,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发扬科学理性的精神,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赞誉优秀作品,鞭挞不良现象,实现创作、评论与审美的良性互动,促进文艺创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刘玉琴:发挥主流媒体的评论主阵地作用

  首先要坚持正确导向,旗帜鲜明,价值引领,发挥主流媒体评论的引导力。正确的导向一直是主流媒体的灵魂和主旋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评论导向、方向正确和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第二、坚持创新拓展,关注当下,有的放矢,扩大主流媒体评论的有效性。内容题材的深度开拓,胸怀和视野的博大与宏阔,评论的厚度、宽度、力度是主流媒体内容为王的重要支撑,文艺现象的丰富、纷繁,人们文化精神诉求的日益改变,评论在题材内容上的扩大开掘可以有效保持自身影响力。

  第三、坚持队伍建设,坚守理想操守、定力公力,提升主流媒体评论的公信力。优秀的评论家不光要有对评论的正确态度,也要有令人钦佩的专业品格,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作为评论主力的批评家必须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有操守、有定力、有公力,能在众生喧哗中保持清醒,气象万千中拨开迷雾,这一切来自崇高的信仰和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文化观和人生观,保有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和独立判断,才会有鲜明的态度和取舍,有敏锐的力度和硬度。

  陆贵山:文艺批评的历史使命

  表现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文学艺术的神圣历史使命。 恩格斯把“美学的历史的观点”作为文艺批评的“最高的标准”。文艺批评实际上是运动着的美学,是从文艺批评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艺观念。这种文艺观念昭示出文艺的社会历史本质和审美本质。但社会历史不是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社会历史,因此,可以从“史学观点”中理所当然地引伸出“人学观点”。文艺的本质应当理解为社会历史本质、人学本质和审美本质的有机统一。运用史学观点、人学观点和美学观点,弘扬文艺的历史精神、人文精神和美学精神,追求文艺的时代精神、人文关爱和审美品位的高度融合是文艺批评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

  从史学观点评论文艺,关注文艺与社会历史生态的关系,可以更加自觉地遵循社会理性,提高作品的历史深度,弘扬文艺的社会价值和时代精神,推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从人学观点评论文艺,关注文艺与表现人的生态的关系,凸显人文关爱,增强作品的人文意蕴,弘扬文艺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更加自觉地培育人的现代意识,有利于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从美学观点评论文艺,关注文艺与审美的关系,更加自觉地追求文艺的审美品位,弘扬文艺的审美价值和美学精神,创造出史诗般的精品力作。

  向云驹:当代文艺评论家的社会责任

  文艺批评家是既研究社会也研究文艺的思想者。只有洞察社会也深谙文艺,文艺批评家的文艺批评才能入乎文艺作品之内又出乎文艺作品之外,对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文艺规律、文艺趋势作出符合历史要求和时代进步的判断,发出影响文艺创作、促进社会发展的呼声,成为推动文艺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文艺批评家应该是一个时代的重要的知识分子、思想者、学问家。支撑文艺批评家断文识艺的精神品格,是他独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文艺评论家履行社会责任最重要的职责。肩负并且能够胜任当代文艺评论家所应具的社会责任,应该具有三种批评家品格:一是“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当代文艺评论家也应该努力践行这一知识品格。有大胸怀方有大境界,有大定力乃有大判断。文艺评论家要表达社会良心,坚守社会良知。二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当代文艺评论家应该举道义,立使命,敢担当,履责任。我们的道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的使命就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担当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的责任就是颂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三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思想家张载的语录为文人士子的精神品格作出了精辟的预言,是当下人文精神的高度概括和核心理念。                   

  于  平:公共文化服务更需要文化引导

  我们说公共文化服务重在“群体心理”引导,关键还在于服务“内容”的供给。我曾在一些偏远的乡村,见到村民被组织起来进行木雕、石刻、刺绣等工艺生产,他们在获取相应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逐步提升着自己的审美品位,呈现出自己的创造活力。如果仅从“网瘾少年”和“舞瘾大妈”来理解某些群体的“文化需求”,我们就可能在一味地“迎合”中失去有益地“引导”,这不是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真正的有效对接。不错,群众的文化或准文化需求,从直观上体现为闲暇消遣的“找乐”或者说是“寻开心”,但真正的“开心”却不是个体的放纵而是群体的认同。我们先哲留下了“乐而不淫”(“不淫”者,“适度”之谓也)、“寓教于乐”等贤言睿语。公共文化服务要引导群体心理,在内容供给上就需“寓教于乐”,而当下最基本的“教”应该是“讲和谐、促凝聚”。

  文化“化人”的功能,很重要的方面是引导群众心理,是促进社会和谐。“和而不同”就群体心理而言是一个事实的陈述,但作为一种理想境界的倡导,公共文化服务也应引导群体心理由“小康”而走向“大同”——这个“大同”就是内化为大众精神操守、外化为大众行为遵循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毛时安:文艺评论的独立品格

  30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批评召唤独立的人格》,在那篇文章里我提出了三个独立,一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要相对于政治、权力的独立;二是相对于作家,批评家的独立;三是在批评界的内部,批评家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30年过去了,坦率地说人格的独立性不仅没有增强,反而有更大流失的危险和可能。独立性是怎么丧失的?马克思讲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批评家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他受到几样制约,一是人情制约;二是市场制约;三是利益制约;四是现行创作机制和体制的制约;五是学术需求的制约。

  独立的品格就是对作品要发表人所未见的看法,独立的批评就是有感召力的批评,独立的批评是对文艺创作能产生作用的有力量的批评,独立的批评是审美的发现,因为审美是个人化的事情,不是集体审美,独立的批评才能在若干年以后作为文艺发展史的有机体留下来供后人研究。

  文艺批评为什么不独立,就是人不真诚,古人讲修辞立其诚,我个人认为文艺批评的“诚”有几条:一是作为一个人,他要无比的真诚对待这个世界;二是热诚的对待生活;三是坦诚的对待内心;四是虔诚的对待文艺批评,对待批评的写作。批评家是艺术大地上的精神守望者,你要知道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讨人喜欢的,你就是要对这个世界和艺术发言,对艺术负责,你要拿出良心来对艺术负责,这样你就能成为艺术评论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