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哲学绕不开《易经》,而讲《易经》又绕不开八卦。记得一位高校老师在解读老子的时候,谈到八卦,说“八卦无体”。至于为什么是“八卦无体”,老师没说。作为八卦之乡的陈州人,我最想说的就是这八卦为何无体的问题。
陈州古称宛丘,曾是伏羲部落的都城。伏羲虽是外省人,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陈州,并在那座被万亩龙湖包裹着的小城里为部落定下一系列规矩,这些规矩在时间磨砺中逐渐成为一种民俗文化。从古到今,这里人的生活处处都弥漫着伏羲的影子。除了民俗文化部分,小小的八卦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不但是百家思想之源,也是后世哲学的源头。纵观中国哲学史不难发现,凡在学术上有大建树者,无不是从八卦研究起步的,从诸子百家一直到清朝的王夫之与戴震。原因就是八卦暗藏了一种难以猜透的玄机和可探空间。
八卦里有两个基本符号,阳爻为“—”,阴爻为“--”,两个符号的来源是一个简笔写意画。我想,它们真正的原型应来自于陈州城湖里那一望无际的莲藕,而伏羲的画八卦的“八卦台”恰恰正处在那片碧波荡漾之中。朱熹在《周易本义》中,一直称阳爻为干,“干者,健也,阳之性也……经文干字,六画卦之名也。伏羲仰观俯察,见阴阳有奇耦之数,故画一奇以象阳,画一耦以象阴”。继而,他又解释道,“干者茎干也。如木之身。而枝叶所依以立也”。这就说明,阳爻“—”的生活原形应是某一植物的干茎。而藕恰与耦同音,从这个“耦”字来看,这个干,定是藕干,因为藕干是直的,形同“—”,在水上,能得阳、见天,又形同男人的生殖器。于是乎,“干”便与阳、与天、与男人发生了某种联系,又由男人类推出“刚”、“健”。而藕为果,在水下,不得阳、不见天,为阴,形同一个细腰肥臀的女人,有育种之效,自然也与女人、与阴、与地产生了某种联系,由女人推演出“柔”。
虽然阳爻和阴爻的符号来源属于实象取义,或者说它们是实有之“象”的一个简笔画,可它们一旦形成符号就不再是实象了,或者说它们已经被抽象成了审美对象。原因就是它在生成符号时,被伏羲赋予了足够多的意义。阳爻 “—”,阴爻 “--”,带着它们的所指义,设成六爻卦,就和中国的复合字一样,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内环境,也就是“卦象” 。在解卦时,除了三段论和二段论之外,还讲究飞卦论、互体论、半象论、大象论、包象论、多卦论,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卦象,通过象与象之间的内在和外在联系,形成一个大的符号体系,以象取象,取象生义,随后进入第二层、第三层……第N层,“由体生象——虚象生义”。
当然这只是八卦无体的表层原因。
因为八卦卦体和中国文字的组合模式是一样的,皆是在类推法的基础上完善起来。而中国的文字产生却要早于八卦,比如“姓”字,女生也。我们从这个字的组合,会发现它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在母系氏族社会,汉字就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善的模式。汉字是象形文字,最小的意义结构可深究到笔画。由笔画构成的字体结构,就成了一个完整而独立的“象”。比如“马”,下面的四点是马的四个蹄子,上面的笔画是马的身子,就是一幅马的简笔画。汉字在“象”中生成笔画,进入传达过程后,听者或阅读者会得来一个“象”。
汉字从语源学上来说,和西方的文字有天壤之别,其解析法和八卦极为相似,“取象(数体)——入象——解象——出象——得意——忘象”。这正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