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品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22日07:07 特约撰稿:李林荣

  《记忆的风景》,【荷】杜威·德拉埃斯马著,张朝霞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7月出版

  如果把文学和心理学当作两门学问,那么它们的结缘,似乎得算是个现代事件。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临床医疗和理论研究中,文学创作被解释成了作家人格分裂的曲折表现和早年记忆的补偿形式。而在人格结构和童年经验的有关理论中,狂野的“力比多”,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性阶梯,神秘无边的个体无意识海洋,这些原本并不专门针对文学的概念,也都随着“作家都在做白日梦”的逻辑,开始逐渐深入地渗透到文学领域,对现代进程中的文学创作、接受、阐释和评价产生广泛影响。但实际上,心理学和文学都只是人类探察和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特殊实践方式,而文学和心理学所能触及的,也注定只是精神世界里过去时态的那一小部分。这本出自专业心理学家之手的《记忆的风景》,正是以人过往的精神体验为聚焦点的一部通俗心理学史。全书以17章26万字的篇幅,梳理了西方心理学家从最初展开人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记忆内容和记忆方式的研究,到近年来在“自传体记忆”这一领域进行多方面新开拓的历史全程。与一般的学术史著不同,这本书所有章节都围绕发现和研究问题的个案事例,向读者做脉络分明的描述性介绍,抽象的学理推究被压缩得极少。“怀旧效应”、“似曾相识感”、“镜像效应”、“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加速流逝感”等自传体记忆中的具体现象,以及它们在作家狄更斯、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司各特、伍尔夫、乔治·桑、普鲁斯特和学者让·皮亚杰、画家大卫·贝利等人创作中的体现,都得到了细致的说明。通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文学和心理学之间,远不止矗立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还绵延着更加生动和丰富的“自传体记忆”研究的浩荡流脉。

  《讲学札记》,钱穆口述,叶龙记录整理,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7月出版

  钱穆先生属于为中国传统学术史曲终奏雅的一代人。这代人在知识根基和述学文体上,谨守传统规矩;在精神视野和思想方法上,却颇具时代敏感。钱穆先生在这代人之中,有两点显得最为独特,一是自学成才,二是育才有方。凭自修而成为学者,已属不易。善施教而广育英才,更是难得。两者兼能,实在不寻常。这本《讲学札记》所记述的是钱穆先生为师生涯中最艰辛也最有成就的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一段岁月。书中上篇,分“思想札记”、“历史札记”、“论史评史”、“历史考据”、“农业经济”、“文学札记”、“为学与做人札记”和“人物点评札记”,归集钱穆先生在他创立的香港新亚书院授课时的引申插叙和题外自白110余则,涉及“论语”、“孟子”、“诗经”、“庄子”、“老子”、“韩愈文”、“中国通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思想史”等10多种科目。内容皆取自本书整理编写者叶龙当年现场听课的笔记,且大多经钱穆先生过目改订,不少观点细节显见出可与钱穆本人和钱门弟子的系统著述参证、互补的线索。下篇辑入钱穆、叶龙师生二人的往来书信,每封钱穆书信均附有原件照片和叶龙介绍通信当时人事背景的“案语”。全书另有附录部分,收有叶龙追忆钱穆先生的报刊专题文章6篇。

  《北京老照片的故事》,刘鹏编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以城市历史为主题的老照片类图书,自上世纪末兴起至今,在图书市场上已渐从畅销转为长销。但城市历史的图像发掘,还大有余地,相关的生活故事的讲述,也还远未臻于完善。这本以“凝固的历史,刹那的永恒”为副题的《北京老照片的故事》,显然有意在上述两个方面向前更迈进一步。它在“文化风俗”、“风景名胜”、“商家老字号”上中下三辑中,各精选了20个左右的专题,每个专题展示一组老照片,或突出画面的历史变迁,或放大专题内容的细节。与成组排列的老照片穿插匹配的,还有长短不一的讲述老照片里的历史故事的专文。北京承载着五朝古都的历史和当代国都的光荣,它的历史每被提及,常陷入环绕着皇城、宫殿和官邸打转的话语怪圈。作为文化中心城市和民生百业荟萃之地的北京形象和北京故事,却常被淡而化之甚至略去不表。这本《北京老照片的故事》里所设的专题,却有意或者无意地对此做了相反的处理,而且在某些别处很少见到的话题上,如“京华印书局”、“商业资料汇编和居民购货票证”,它都做了比较详实的照片展示和故事讲述。个别照片的说明文字如能更精确一些,匹配的故事如能更生动一些,这本书的特色和长处就会更为显著。

  《小辰光》,Wanze著,九州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

  画图说事的小人书,早在影视挤兑下撤退进了古董收藏的行当。曾几何时还新鲜得惹人质疑的读图时代,如今也在移动互联网持续提速、视频的获取和传播抬手即得的潮流下,迅速老化成了一个历史概念。值此之际,《小辰光》这种全本彩色图文书的问世,既显得奢侈,也流露着沧桑。如此奢侈而沧桑的表现,在它的“80后”作者手下,已不是第一次。但《小辰光》也不是谁的续集,它由80幅画面和配文都相互独立的篇章组成,这些篇章从前到后,连缀在“无名桥”(上学途径之地)、“上学堂”、“课间休息”、“多劳动,多运动”、“放学后”、“呆家里”、“放假啦”、“飞驰啦,少年”这8个主题之下,正好把儿时学生生活的全部环节都对应全了。如作者所说,展现在这本书里的,只不过是他自己家乡小镇的童年辰光,这小镇夹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没有高楼也没有高山,没有公园也没有田园,有的仅仅是普通人往昔的普通生活和失落的普通童年。但从读者的角度看来,幸好这本书里所有画面的场景都是小镇。小镇固然非城非乡,却也有亦城亦乡的一面,小镇生活场景的诸多细节,实际上对从小在城市和乡村生活的人,都有亲切的感染力。简洁的配文,掩不住作者反顾童年时的愉悦和诙谐。而在文字无法触及也无力呈现的回忆中旧时生活的空间氛围和物件细节上,构图精妙、造型拙朴、配色熨帖的画面却给予了无可替代、淋漓尽致的直观展示。端详着这样的画面,我们不能不承认,能帮我们把握住这些把握不住的事体的,除了诗,至少还应该有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