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剧应展现自我的实现过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23日06:59 高 璇

  无论是青春剧,还是偶像剧,这些剧作的创作类型都离不开三个元素:一是纯粹美好的爱情;二是要有让人迷恋的人物;三是积极立志的主题。但我在经历过青春且有过切身感悟后发现,相对于爱情、亲情、友情的主题,自我实现才是当下青春剧的最高主题。如今,我们这个社会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期,“80后”、“90后”们,面对的都是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以及让这种价值最大程度的社会化问题。这理应成为影视创作者着力表现的对象。

  那么,青春剧的主人公到底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让人迷恋甚至崇拜的人物,还是完全自我的人物。在具体创作中,我经常问自己:你想写一个什么样的青春,想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青春人物。我的作品中需要的是一个偶像,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青春的话,那就是“疼”字。疼痛感是我对青春十几年的感觉。我们的青春大概要用十几年的时间来调试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其中有反叛、有怀疑、有感伤,但一旦有一天你掌握了一些方法,一些与人相处和工作的方法后,你会发现现实也会奖励你。于是,我就在自己的青春剧创作中确立这样一个主题:所有的反叛与怀疑只是起点,成长的道路是思考与思辨,终点是学习和融合。

  前不久,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讨论,他们提到了青春剧跟偶像剧的区别,说偶像剧给你一个梦,给你一个爱情,但青春剧一定要有一种精神、一种反叛。我部分同意这个观点,觉得偶像剧给你的是一个梦,青春剧写的是一个历程,它要有一种精神,但是“反叛”这个词不准确,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始于反叛,止于反叛,它只是一个愤世嫉俗者,所有的怀疑跟反叛都只是一个起点,它让我们开始问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我们希望的那样,为什么我们希望的那样现实不接受,现实希望接受一个什么样的我们和怎么样去获得一个所谓自我完善的我们。因此,我会在自己的创作中倾向于塑造一个或者一群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主人公,他们的成长就从自我实现高于一切变化为自我与妥协、个性与主流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他把自我调试到一个现实可以兼容的尺度。可能有人说你这哪是反抗精神,你这完全就是妥协,但是我恰恰认为这就是中国式的成长,中国式的成长不全是反叛,也不全是妥协,它是一种融合。

  作为编剧,我一直在思考,要不要承担自己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的责任,会不会把这些责任最后也变成自我实现的一部分,变成你的终极目标。实际上,自我实现是一个可大可小的命题,它最后随着你的成长发生变化,它的外延扩大了,所以我们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最后这个问题变成了我们对自己的反问。当我们把这些东西都落实进去,并且尽量落实的时候,写出来的作品就会有一些格局上的变化。

  青春剧的观众不仅仅是年轻人,不仅仅是给年轻人看的,它更应该是给成人和家长看的。这里面可能就涉及到一个技巧的问题。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更多采取的是多个剧种混合的形式,在青春剧里面植入一些偶像剧的元素,也植入一些家庭伦理剧的元素,甚至植入一些情节剧的元素,这样就把青春剧的外延逐步扩大了。我希望青春剧能够在给年轻人一个完整的故事之余,还能给他们一个梦想、一份希望,这个梦想应该是他们正在遇到的或者是未来准备遇到、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青春剧应该不止于偶像剧,不止于爱情剧,它应该是一部成长剧,或者说它是一部关于青春的人生剧。如果一部青春剧能让两代人坐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通过剧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照到自己的生活,无疑这部戏是成功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