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思潮25年》(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出版)是一部全面系统论述新时期文学思潮的文学理论专著。作者吴家荣教授震撼于新时期改革开放的辉煌业绩,作为既是思想解放的参与人,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的一代人,认为有责任向后人讲述这一段艰辛而辉煌的文学思想解放的历史,同时也是接新时期文学创作与文艺争鸣的地气,为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建设发挥一点正能量,积聚一些思想资源。作者耗费大量心血,广泛搜求资料,洞幽烛微,努力把握中国当代文艺思朝的发展规律,颇有创获。
在《文学思潮25年》中,作者首先以恩格斯晚年关于社会发展的合力的思想为指南,较好地把握了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的发展。作者认为,新时期文学思潮,是由经济发展的要求、社会变革的态势、文学纵向的传统的继承、横向发展的借鉴、时代的审美风尚、作家主体的创造等多种因素合力所致。按照这一基本思想,作者一方面根据中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一方面紧密联系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特点和社会思潮的变化,并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中国新时期文艺思潮的基本内容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这比那些仅仅从文学本身出发,或者仅仅根据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变动来研究新时期的文艺思潮,更加符合历史实际,也更加符合新时期文艺思潮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其次,作者从历史事实出发,对新时期文艺思潮的发生与流变的历史过程,作出全景式的描述。以前有关新时期文艺思潮研究的论著,或者是专门探讨理论思潮即文艺思潮的理论表现,或者是专门探讨创作思潮即文艺思潮在创作上的表现。而《文学思潮25年》对新时期文艺思潮作一种整体的全面的综合的研究,包括理论思潮和文艺创作思潮两个方面,这就大大地扩展了研究的范围和领域。诚如姚文放在“序”中所说那样:“该书将文学思潮比作理论思潮与创作思潮合奏的交响乐,紧扣理论思潮与创作思潮这两个着力点,在这二者的相互映发、相互疏离、相互追逐、相互补益、相互交汇之中奏出了曲折顿挫、回肠荡气的时代音响,真正释放出了理论的力量、学术的华彩!”这有助于把握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的关系。
再次,作者不仅在历史的叙述中处处溶进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他的热情和勇气还常常使他自觉不自觉地偏离历史的叙述,独立地对某些重要的文艺理论问题发表看法。譬如关于“朦胧诗”的论争,作者通过回顾“朦胧”步入文坛的文化语境,认为其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他列举了各种不同评价,总结争论的焦点是诗能不能表现“自我”,如何表现以及与时代的关系,最终作者作出自己客观的评论,令人信服。关于文学批评标准是文学理论中历久弥新的论题,也是新时期文艺理论争鸣的一个热点。人们终于发现“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存有明显片面性之后,提出过种种有见地的解释,像“真善美”的批评标准、“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印象式的批评标准等等,不一而足。作者分析了这些文学批评标准的意义与局限后,通过对文学发生、接受原则的解析,独辟蹊径地指出“审美感染力的批评标准才是较为科学、合理的批评标准”,诚如日本文艺理论家滨田正秀所言“感动是第一位的”。由此,作者进一步梳理出,审美感染力的强弱至少要受诚挚性、独创性、真实性、和谐性四因素的影响和规约。这样,他提出的文学批评标准的构想,就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理有据,建立在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有较强的可信性。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文艺理论思潮分析如此,文艺创作思潮流的评论也不例外。“寻根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冲击文坛的一种具有“轰动效应”的审美倾向,因其有意识地将创作目光从现实生活拉向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有悖于那时着力弘扬的现代性的主旋律,受到不少文学批评家的指摘和贬斥,《文学思潮25年》细致探讨了“寻根文学”的缘起、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催生作用和影响,认定它是对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政治化倾向的合理反拨,是中国当代作家试图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土壤,走向世界文学的一次群体性努力行为,作品中既有对传统文化接纳的一面,又有对传统文化扬弃的一面,依然秉承了现代启蒙精神,其蕴含的较浓的哲学和理性思考,贯彻了强烈的反思、批判意识,是“当下”生存图景的另一写照。在《文学思潮25年》第五章中,作者将新时期文艺创作思潮拓展到海外。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形成了大陆文学、港澳台文学、海外华文文学齐头并进相互影响的大中华文学格局。并在文艺创作思潮中专列一节论述海外华人流散文学。正因为作者对每个文艺理论问题有透彻的理解,有一己之思,分析的全面深刻、游刃有余,因而该书很少褊狭、断章取义之弊,而具有较深的理论品位和容量。
综观《文学思潮25年》一书,理论论证缜密,分析问题透辟,体例安排恰当,体现出作者严瑾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思辨才能。他不仅在宏观论题中有难得的洞见,而且在细小论域里亦有自己的思考。该书无疑是新时期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成果,是当代学术界的可喜收获。书中不足之处在于限于篇幅,有些文艺理论问题的探讨没能深入展开,如叙事学等,有浅尝辄止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