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要寻找原初思想的活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23日06:52 赵顺宏

  与文学理论处理文学最普遍、最稳定的基本道理不同,与文学史总结、梳理文学的传统沿革、历史兴替也不同,文学批评关注的主要是当下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生态。相对而言,文学理论与文学史似乎更富于学术色彩,对于文学的思考也可能因此更加周密,更具有理论的深度。由此,它们可能获得了一份对于文学批评的优越感。上世纪活跃于英美的“新批评”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获得学院派的认可上却是很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挣扎;中国当代文坛人们似乎也视文学批评为随机的、未定型的、缺乏学术含量的门类,因而也就不必那么认真对待的。我这里也不是要辨别它们的高下,不是要在向来的人们对于学术的尊重上打个问号,只是觉得文学批评有其自身的属性,而且它似可不必为自身的属性而格外羞涩乃至谦卑。

  在我看来,文学批评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甚至尊重。第一,对于当代生活的热情。批评总是根植在当代生活的土壤之中,这使它与当代文学之间形成共枝连理的关系。对当代文学的热情,莫如说是对当代生活的热情;但这种热情往往是经由文学的撩拨,又毕竟是通过对于文学的言说而得以表达。无限的唱叹、激烈的争辩、犀利的反驳,这不是文学之外的剩余性的表达,它们本身就更适宜于批评的世界。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俄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80年代的中国,这都可以说是让人感念的批评时代。鲁迅说他的杂文是“感应的神经,攻防的手足”,说的是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是对于社会热烈的应答。文学批评也是一样,人们对于生活、对于文学有话要说,这种“有话要说”不是某种宣言要发表,也不是某个权威的结论要公布,而是对于生活、对于社会有感要发。这些感受和想法也许还是很不充分的,也许只是深刻的片面、片面的深刻,或者简直是一知半解的,但它们往往会带着新鲜,带着活力,带着冲击。批评传导着来自地层的声音,表达着对于生活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批评带有原初思想的活力。第二,对于新的思想形态的探索。这里说的思想取其宽泛的含义,既可以是新的美学观念、美学原则,也可以是更宽泛的哲学或人文观念;形态是事物的存在样式。对新的思想形态的探索,意思是让某些潜隐的或萌芽状态的思想逐步显影,逐步明晰化、概念化的过程。批评是感性的,也是敏感的,好的批评不是搬弄概念的过程,而是从敏锐的感悟出发,然后进行理性的反思与提升的过程。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批评也常常对原有的已经僵化的思想、概念进行抨击、清理,因为它可能敏锐地探知了旧有概念的锈蚀、裂痕与霉味等。思想尚在行进之中尚未定型,思想还是一种草稿状态还在不断自我调整与修改,在这个意义上,我也觉得批评具有一种原初思想的活力。批评的活跃喻示着思想的活跃,思想的活跃反过来促进批评的活跃。80年代谈思想,90年代谈学术,这种粗泛的划分未必准确,但80年代思想与批评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不容否认的。

  文学有文学的气候,批评也有批评的气候。适宜的气候中批评可能会蓬勃地生长,某些气候条件下批评也会表现得相对安静一些,疏懒一些,甚至呈现出凋零之态。但只要与之相关的那种原初思想活力得到激发与培育,批评又会焕发出新的生命的神采。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