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23日06:50 【荷兰】林 湄

  我生命的第一声啼哭是发自海畔的一幢古屋。躺在小小的竹篮里的我,已惯于倾听东海的潮声浪语,那是一首首婉约如歌的催眠曲,我在它的怀抱里成长,度过了温馨的幼年。

  但我对海的第一印象却是5岁那年。

  那是闷热的黄昏,西边的天空镶满绚丽的晚霞,父亲带我和妹妹到海边戏水,海水蔚蓝平静。海畔附近有几棵大榕树,树下摆着几处小食摊。父亲说买冰棒去,让我和妹妹手扶石堤站在水石上等他。不一会儿,父亲手举冰棒回来时看不到我,便惊奇地问妹妹,4岁的妹妹指着右边说:“在水里!”父亲急忙下水抱起我,这时我已奄奄一息,靠着旁人人工呼吸才夺回一条小命。

  此后多年不敢靠近海。直到11岁那年,又禁不住妹妹的诱惑到海边泡泡水。妹妹玩意正浓,为了捡浮球牵着我的手一步步向深处走去,突然,她一脚踩进凹处,两人同时没入水里。她在浮沉中大喊大叫,我竭力伸出右手摇摆求救。待我们被人救起后,从此,我产生了“畏海症”,再也不敢接近海……

  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海的诱惑重在心头萌动,尤其夏日好天气,海水退潮后和妹妹等一群孩童常常提着小竹篓到海滩玩,褐色的海泥像浆糊似的,又细又滑,从海泥里拔出光脚丫时能听到脚下发出的“嘶嘶”声。有时海泥像母亲春节时蒸好的年糕,上面有无数的小洞,我们用小铁罐盛着海水倒入泥洞,只见粉红色的小螃蟹缓缓爬出来。无风的日子便到嶙峋的崖石下捉泥鳅,或寻找牡蛎、蚌、蛏、花螺……直到夜幕来临才迈着两条泥腿,提着小篓内的“成果”, 激动欢乐地回家报喜。

  成年后,对海的认识虽不像童年那般单纯,却依然谈不上意义和本原。无论是听故乡如嗥的海啸、上海外滩观赏黄浦江浪、听大连星海公园旁浪涛的拍岸声、流连于青岛欧式居屋旁的幽静海景,还是立足于被浩瀚大海环抱的香港岛……均视海为一种自然现象。尤其在香港,偶尔和三朋两友到海边浸浸水,也不过是为了摄取大海的美景、拍张作状的相片而已。中年时期遇到难解的心头之结时,便情不自禁地独自跑到一处幽静的海边默想……

  难忘那个夏日的黄昏,因不堪白日的委屈,脑际如塞一团乱麻,独坐在没有人影的沙滩上,“海”与“己”却“迷失”了。我痴痴地仰望天空,轻问:“世景繁华,世人万千,为何自己不能适应也不懂迎合?”可惜,天不语,云自飘,风照拂,只有一只海鸥飞到我的面前,时而低头寻食,时而悠然漫步,时而抬起眶红机灵的小眼凝视我……渐渐地,我发现它全身的色彩是那么美丽调和,白颈背、浅灰色翅膀、黑尾巴,双脚和长嘴均为橙黄,下唇处还有一块殷红的“吊坠”,我看啊看,不由得问海鸥,“你一无所有,却一无所缺,从不随群,独来独往,竟然活得如此悠然自在,坦然无惧……”

  只见它在不远的海面翱翔,或低或高,或远或近,凫于海面荡呀漂呀,远离污秽喧闹,悠然自得、从容自适,哦,我突然懂了,这就是它的话语。

  再看看大海,它不修饰,没有做作,更无心计,言情举止源于自性,不攀比不跨越,虽浩淼无比却不骄傲,甘于谦卑,不求不争,能进能退——它,坦坦荡荡、明澈见性,云淡风清时,如诗如画,宁静安详;无人理睬的时候,飘逸如仙,或诵赞或轻舞,从没烦恼或气嚣。

  哦,在观赏和静思中我还发现,大海与陆地的面积比率是7∶3,人体水分与肌骨的比例也是7∶3,怎么这么巧?天地没有老师,却能和谐相处;万物竞生争艳,四季有序不乱。

  而人,则多有欲望、竞争和愁烦。

  我默默地望着大海。也许人只在乎可见的具象和实惠的利益,不知那些无形而有性、眼虽不能见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东西,又怎能明白大海的奥秘和神圣呢?

  每当清凉海风拂面而来时,我便低下头,双手捧着清澈的海水,寻思它的味道、形体和神韵。庄子云:“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也。”我觉得“无为”并非能令人心灵无所系,只有像大海“顺人而不失己”的性情,才能获得心身的大自在和大快乐。

  海是水组成的,无形也无依,却是自然神性的启迪,教人心胸要像它一样的开朗宽阔、凝声寂志,抛弃“顺人而不己”的苟活,择取清寂自律的生存姿态,藐视财势、笑傲是非,与贪婪、纷争、名位、利禄、世俗保持一定的距离,那么,自乐就会滚滚而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