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吉剧的诞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地方戏曲剧种建设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2013年,文化部颁布了《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方案》,吉林省的“吉剧振兴工程”启动并扎实推进,使我们惊喜地发现了地方戏曲剧种建设的一片绿洲,《站醒台》作为“振兴吉剧工程”的重要载体,聚焦着大家的审视与期待。
判断剧种的重要标志是声腔、音乐。《站醒台》在秉承第一代吉剧音乐人创作精神的基础上,夯实母体、海纳百川,既着力张扬吉剧昂扬奔放的音乐气势,又着力营造细致抒情的音乐意境。根据剧情的需要,奇妙地动用“乐牙五更”等著名曲调,产生了动人心魄的戏剧氛围。使开放、包容的创作精神在这出戏的创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践行。刘杨、梁学华、张跃兵等演员的扎实功力和出色表现,为吉剧的振兴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目前,吉林省正与中国戏曲学院谋划,共建吉剧演员的培养机制,使我们感到,“振兴吉剧工程”不是形象工程,而是扎扎实实的民族文化的建设工程。
上世纪90年代,我曾切身感受到吉林戏剧创作的“东北风”。当时吉林的省、市、县同步崛起的戏剧创作态势,郝国忱、李杰、郭铁成、李学忠等一批主创团队的整体力量,使吉林的戏剧形象为国内所瞩目。近一时期,随着吉剧《桃李梅》《贵妃还乡》《站醒台》、京剧《牛子厚》《孙安动本》、评剧《宰相胡同》、儿童剧《大山里的红灯笼》等剧目的上演,犹如“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使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吉林戏剧在新世纪崛起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