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醒台》的晋京演出获得了很大成功,在中国评剧院剧场涌动起一股吉韵风,让北京观众再一次深切感受到了吉剧艺术的无穷魅力。
这段时间吉林文艺很风光。除《站醒台》外,长春话剧院的儿童剧《大山里的红灯笼》、松原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的新编历史剧《洪皓》,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晋京演出,均获成功。吉林文艺精品阔步进京,接受国家级舞台和全国人民的检验,展示了吉林文艺繁荣发展的崭新成就,展示了吉林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
对吉林文艺而言,《站醒台》晋京演出具有更大价值和意义。作为至今仍十分活跃的新兴剧种,吉剧丰富了中国戏曲的多样性,是中国戏曲不可缺少的优秀组成部分。作为吉林的省剧,吉剧综合了吉林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以及文化艺术的众多成果,是吉林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戏曲样本。向全国观众介绍吉剧,就是以艺术的形式最直观地推介最具特色、最为浓郁的吉林民族、民间文化,最生动地推介最具个性、最为开放的吉林人、吉林品格。吉剧晋京演出,送去的不仅仅是一台戏,而是厚重的、鲜活的吉林文化。
《站醒台》晋京演出,是在国家提出振兴地方戏曲,吉林省实施“吉剧振兴工程”的重要时刻进行的,代表着吉剧剧目创作的阶段性成果。从创作角度看,这台戏在很多方面都值得称道:一是对表现手法、表演手段和舞台呈现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第一场“分红”中,对大红绸、手绢绝活的运用,很好地营造了喜庆欢快的氛围。第八场“斗风浪”中,大量运用了武戏场面,增添了雅梅甘冒生命危险、劈风斩浪回家乡的艰巨感、紧张感,很好地烘托了现场气氛。小武生们的身手功夫令人称赞。二是在丑角的合理运用和喜剧精神的张扬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在戏中,胡九、牛琴两个角色,一个男丑、一个女丑,表演松弛、出彩,为整台戏增加了许多亮色。三是这台戏的音乐创作没有拘泥于吉剧传统的板腔体系,而是根据剧情需要以及当代观众的审美变化,大胆地向二人转优美、风趣、火爆的风格靠拢,合理地穿插了一些现代音乐元素,使整个音乐变得更加上口、好听、好记。
《站醒台》为吉剧的百花园增添了一朵美丽的新蕊,也为吉剧艺术再一次赢得了赞誉和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