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连队三个“亮”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30日07:15 褚文杰 李 聪

  这是某边防团六连3名官兵的戍边故事。与浩瀚的茫茫草原相比,他们也许是渺小的。但他们却用自己的青春,抒写下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大爱,在漫漫边境线上,演绎着一段段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坐落在珠恩嘎达布其口岸的某边防团六连,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先后3次荣立集体二等功、3次被评为 “基层建设先进单位”,成为锡林郭勒草原上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明星。

  托起这颗明星的,正是连队这些朴实无华的官兵。他们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筑起坚不可摧的铁打边防,抒写下一个个戍边传奇。这里介绍的,是名字中都带“亮”字的3位官兵。

  王亮:全团最年轻的连长

  北疆寒冬,银装未褪。乌珠穆沁草原又迎来一个安谧的黎明。随着一阵轻快的马蹄声,边防线上驰来一队威武的巡逻兵,打头的是连长王亮。看到王亮的第一眼,笔者脑海中不禁浮现出3个词:年轻、机警、干练。

  “昨晚潜伏了一晚上,一切正常。”王亮指着潜伏地轻松地介绍着执勤情况。他任连长时只有24岁,是当时全团最年轻的连长。刚上任时,看着这个“乳臭未干”、毕业仅两年的连长,官兵心里直打鼓。因为六连堪称全团的标杆连队,在整个内蒙古数千里边防都名声远扬。把这样一个连队交给一个“娃娃”,能让人放心吗?

  可就是这样一位连长,让全连官兵无不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连队边境管段内野生动物比较多,而且地形复杂。王亮上任当天便带领执勤组将连队管段 “漫游”了一遍,此后每天都要到边境线上走一走、看一看,经常吃住在边境一线,白天顶着风沙,一个地段一个地段地巡逻、一个界标一个界标地查看;晚上又和官兵一起冒着严寒,一个哨点一个哨点潜伏、一个地段一个地段观察。饿了就嚼口方便面,困了就在车里打个盹儿。有时为察明一个情况,往往要在一个点上连续潜伏几昼夜。时间长了,战士了解了他的习惯。每次他带队出勤,战士们总要为他带上足够的干粮,担心又是几天回不来。

  一个星期后,王亮就对连队管段内所有地域情况熟记于心。有多少座山包、多少道沟坎,哪儿有独立树,哪儿经常出现野生动物,他都了如指掌,就连边境一线范围内有多少户牧民,甚至每户牧民家有几口人、叫什么名字,他都一清二楚。

  随着边防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六连也走上了信息化执勤的“快车道”,成为科技控边的排头兵。连队率先实现了信息网络全线联通、监控系统全线布控、训练设施全线配套、边防巡逻路全线贯通等“六个全线”的目标,有效提升了边境综合防卫管控能力,初步实现了由人力控边向科技控边的转型。

  2011年3月17日子夜,连队信息监控系统值班员突然发现,国门附近有疑似车辆和人员的白点移动,同时防越报警系统发出声光报警显示,立即报告王亮。王亮迅速判断情况、定下方案,带领应急分队紧急出动,并依托边境综合管控信息平台指挥行动,仅用50分钟就成功破获一起跨国走私案,受到军区领导表扬。

  董亮亮:全团惟一的副营职指导员

  在连队管段内的荒山僻野,生长着一些山榆树。它们那粗硕的根须不择肥瘠,深扎在祖国的边陲;那繁茂的枝干,傲视严霜,抵住沙流,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指导员董亮亮就是一位具有山榆风格的人。

  他2006年一毕业就踏上北疆,深深爱上自己守卫的地方。

  在六连的6年间,他从排长干到指导员,先后与3位连长搭班。如今,已是全团惟一一名副营职指导员。

  “六连就是我的家。”在他的任期内,连队建设蒸蒸日上,3次荣立集体二等功,连续3年被两级军区评为 “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党支部3次荣获内蒙古军区“先进基层党组织”;他个人也荣立了二等功,并被内蒙古军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连队地处口岸,随着近年来口岸经商、旅游、生产作业等流动人员的不断增多,社情、边情、敌情异常复杂,金钱利益的诱惑、不法分子的腐蚀时刻考验着官兵的理想信念。身为指导员,董亮亮深知官兵守的是国境线,过的是政治关,功过荣辱全在信念坚定不坚定、作风过硬不过硬上。他和党支部“一班人”达成共识:越是身处思想交锋前沿,越要加强思想改造,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不断夯实官兵卫国戍边的思想政治基础。

  2010年冬天,地方一个老板悄悄找到董亮亮,想在边境线上狩猎野生动物,并掏出一沓百元大钞推到他面前,但他当场拒绝。随后,董亮亮和连长一起研究部署,增加巡逻组的派遣次数,加大敏感地段的执勤密度,并向公安等联防单位作了通报,使这位老板的不法企图始终未能得逞。

  每年新兵下连,董亮亮都会组织官兵到国门、界碑前宣誓,激励官兵牢记使命、践行使命、不辱使命。在严峻考验下,官兵交上了一份份合格答卷。一天夜里,战士张良与焦成友在边境巡逻时,发现两名可疑人员,当即对其进行盘问。原来,这两个人想趁黑夜越界盗赶对方牲畜。见事情败露,二人一边往执勤战士手中塞钱,一边说道:“你们就当没看见,这些钱都是你们两个的。”张良厉声说道:“我若收了你的钱,就对不起这身军装,更对不起 ‘国门卫士’的称号!”当即将这两个人扭送到当地公安机关。

  耿军亮:连队最老的兵

  耿军亮,六连一班班长,长方脸、中等个儿,肤色黝黑,平时话少,眼睛里却透着坚毅。

  笔者见到耿军亮时,他正在整理执勤巡逻的装备,嘴里还磨叨着:“一会儿要带上一捆铁丝网,××号界标附近的铁丝网又被牧民家的牛撞坏了。今天巡逻,顺便修好它。”

  “今年已经是耿军亮在连队的第10个年头,他是连队军龄最长的兵,也是素质最过硬的兵。”指导员竖起大拇指介绍道。笔者在耿军亮的个人电子档案上看到,入伍10年,几乎年年被评为“执勤能手”“边防通”,3次被内蒙古军区表彰为 “北疆卫士”。10年戍边,10年传奇。有一年冬天,锡林郭勒草原遭遇罕见雪灾,气温降至零下35℃,积雪厚度达40厘米,昔日的美丽草原陡然间寒风呼啸、面目狰狞。

  一天傍晚,连队辅助执勤点内,时任哨长的耿军亮与3名战士披挂好执勤器材,整装出发,按计划对执勤点管段实施徒步巡逻。22:30,执勤组按计划完成巡逻任务,向执勤点返回。行至一山坳处,天气突变,风雪肆虐,瞬间天地间一片混沌。“不好!是‘白毛风’!大家快到土丘南侧避风!”突遇险情,耿军亮迅速带领大家寻找安全地带。“刘斌,用‘北斗一号’手持机定位,设定返回执勤点导航路线。”到达安全地点后,耿军亮命令道。“班长,对不起,手持机没电了,本来电量够用的,可我忽略了极寒环境对电池的影响……”刘斌的一句话让大家陷入绝望。

  要知道在冬季草原,“白毛风”天气最是诡异。在连队,官兵有时去厕所,回来时遇到 “白毛风”就可能迷了路。如今,北斗导航没了电,就等于成了盲人。回不到执勤点,长时间暴露在极寒环境中,所有人都面临生命危险。

  “大家放心,我还有一个‘北斗二号’呢!”耿军亮的一句话让大家重燃希望,又半信半疑:难道班长多带了一部北斗手持机?只见他用食指指着自己的头说道:“连队所有管段地形都在我脑子里。这个比‘北斗一号’更可靠。”说完,他刨开脚下积雪,捡起一块石头看了看,告诉大家: “我们所在位置是榆树沟,因为这种红色石头只有这一带有。”“班长,确定了站立点,我们用指北针指示方向就能回到执勤点。”刘斌赶忙提醒道。“不行!这附近有铁矿矿脉,指北针会受到影响。一旦方向错误,我们就回不去了。”说完,他又仔细辨别了高草草尖的朝向,“草原上冬季总刮西北风,草尖肯定朝向东南。”

  耿军亮让大家把枪背带卸下连在一起,每个人一手拿枪一手握住被连成一条绳的枪背带,跟着他走。1个小时,2个小时……在耿军亮的带领下,大家在齐膝深的积雪里,深一脚、浅一脚小心翼翼地前行……凌晨1:30,在“活地图”耿军亮的带领下,大家安全返回执勤点。“活地图”绝非一日之功。耿军亮入伍10年,平均每年穿坏5双胶鞋,累计巡逻里程5200余公里。

  成为“活地图”,耿军亮仍不满足。近年来,视频监控系统、新型巡逻车等信息化执勤装备配发到连队,只有高中文化的他先学一步,在巡逻执勤实践中摸索信息化装备的技术性能和操作规程。一次,连队组织抓捕边境偷渡人员演练,由于监控系统操作不当,指挥员突然“卡壳”。耿军亮鼠标轻点、键盘轻击,几分钟就完成了情报收集、信息上传、任务下达等步骤,使演练得以顺利进行。

  自身硬不算硬,集体硬才真硬。耿军亮主动要求担任执勤技能“五小”练兵活动教员,将自身“绝学”倾囊相授。在他的带领下,连队成长出一大批“执勤能手”“边防通”“活地图”。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