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化人、培育人的作用,塑造中国心、民族魂,助推中国梦、强军梦的实现。”如何用优秀传统文化教化培塑官兵,助力国家涉过改革深水区,推动军队实现两大历史性转变,值得积极探索。
传统文化呈现出消减弱化的趋势,必须引起重视、促动反思。近些年,受历史因素、教育模式、成长环境、时代背景等因素影响,部分官兵对传统文化知之不深,对西方文化盲目追崇,对一些流行文化、快餐文化津津乐道的现象还或多或少存在。一是认知理解上缺乏深入。时下,各种各样的国学热、古装剧、文化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热议的话题,一些地区往往因为争夺某位历史人物的“故里”或某项传统习俗的“发源地”而各执一词,甚至还有不少娱乐节目也开始打“传统文化牌”,演绎、戏说、穿越比比皆是。客观地说,这些对于帮助人们了解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带来认知表面化、理解片面化、传承娱乐化、效果短期化的问题。比如,以四大名著为例,组织600名官兵进行问卷调查,几乎全部同志都表示“听说过”,但却仅有不到40%的能准确说出书名及作者,而对四大名著读过一遍的只有16%;再比如,不少同志对“杜甫很忙”等网络桥段很熟悉,但真正能背诵出几首杜甫诗的却寥寥无几;还比如,大家普遍能说出一些传统节日,但对节日中包含的历史渊源、习俗礼仪、文化内涵知之甚少,相当一部分官兵只停留在春节吃饺子、端午吃粽子的层面,反映出我们无论是在宣扬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等各方面,还都要在具体深入、掌握精髓上下功夫。二是传播手段上缺乏创新。文化不是封闭的,只有与时俱进,赋予内涵,才能深入人心,流淌血脉。最近,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不断创下收视纪录,有不少网民感慨,这部韩剧中时时处处体现出对韩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反思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缺少对青年官兵时代特征、认知特点的把握,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家对传统文化兴致不高。有的拓展平台不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停留在书本上、课堂上,不能充分运用网络平台、文艺舞台、影视看台等丰富资源承载传统文化;有的灵活方式不够,枯燥的说教式、单向灌输式方法比较多,开展参观见学、仪式熏陶、群众性竞赛等互动性活动较少;有的更新内容不够,往往是一份教案用上多年没有改变,根本提不起听课的兴趣。三是应对渗透上缺乏主动。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价值观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坚固堡垒。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社会上的流行文化,甚至一些饱受批评的快餐文化,并没有太大优势。比如,有的官兵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如数家珍,但我们的传统节日却往往备受冷落;还有的对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的“三俗”文化“嘴上不支持,心里不排斥”,喜欢看一些选秀节目,传一些灰色、黄色段子。这些现象表面上看,是青年官兵兴趣爱好的差异,但深层次看,是传统文化面对各种侵蚀渗透缺乏有效的应对招数,导致自身影响力逐步弱化,从长远看,还将决定传统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在官兵心中的地位,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醒。
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厚重的内涵,必须全面把握、深刻认知。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保证了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也必将推动国家、社会和军队建设,特别是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支撑国家强盛的精神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纵观历史长河,世界上众多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无不印证了这一论断。近代以前,中国引领世界发展数千年,这种领先既有国家硬实力的因素,也有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像日本曾大量派出的“遣唐使”,其重要目的就是学习先进的中华文化;再比如,美国作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不仅依靠其科技、工业和军事实力称霸全球,更是凭借美国文化的强势地位大搞文化输出、文化“侵略”。这也告诉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重塑国家自信、民族自信,关键是要建立传统文化自信,这种与大国、强国地位相称的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形象,对内能够强化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对外可以提升国家影响力、感召力,是承载“中国梦”的名片。二是培塑核心价值的重要阵地。近年来,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飞速提升带来的幸福感时,也在抱怨价值观念上的错位缺失,有的个人主义抬头,思想道德滑坡,致使传统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却遭遇“摔倒老人扶不起”的尴尬、“小悦悦事件”的冷漠;有的诚信观念弱化,追求利益不择手段,“人之初、性本善”、“凡出言、信为先”却演变成“地沟油”、“毒牛奶”频现;还有的享乐主义滋生,拼搏意识淡化,“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沦落为“啃老族”、“拼爹”现象,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运用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也是重要的途径和方式。三是传承红色血脉的优良基因。对部队官兵而言,传统文化的意义更加丰富,既包含有对民族文化、传统美德的坚守和认同,但更重要的是对我们党率领军队走过光辉历程的铭记。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对军队军人来说更是如此。传统是最珍贵的教材,能让我们时刻牢记人民军队是由党一手缔造、并在党的领导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听党指挥是我们的“魂”和“根”;传统是最生动的说教,能让我们在部队走过的艰苦岁月、先辈折射的崇高品德面前,自觉洗去内心之中的浮躁、思想深处的功利,努力去牺牲奉献、爱岗敬业;传统是最有力的鼓动,能让我们在辉煌的荣誉、血染的战旗下,催生建功立业的激情,敢打硬拼的血性。一支部队,无论作战理念如何更新,武器装备如何换代,人员组成如何更迭,但对历史的尊重、对传统的继承、对英雄的敬仰、对精神的坚守,不能也不应有丝毫的弱化,否则,一旦传统缺失信仰错位,军人也就失去了底色和动力。
传统文化蕴藏着铸魂砺志的力量,必须充分挖掘、融合传承。与现代文化相比,传统文化犹如海面下的冰山“隐体”,虽然巨大却存在于潜意识深处。由于“历史性”地习以为常,“与生俱来”地被它同化,从而失去对其感知的敏感性。但在冰山里面,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足以化人、足以铸兵。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引导官兵去全面领略、用心感悟传统文化的真善美,也要注重把传统文化元素与部队建设需要相结合,把握重点、突出主题,在高度融合中促动官兵矢志军营、强军兴军。一要从爱国之魂中熔铸忠诚。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主旋律。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到三国时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再到清后期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精忠报国”一腔热血满江红的岳飞,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等。可以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使命意识、担当意识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经过数千年历史的惊涛骇浪淘洗,越发光芒四射。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就要用这种高尚的爱国情怀滋养官兵,在解读爱国典故、学习爱国诗词、重温爱国事迹中,引导官兵把爱党、爱国、爱人民和爱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把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时刻听从召唤、随时准备牺牲。二要从尚武之志中砥砺精神。中华传统武德文化历史悠久,其内涵极为深刻,对磨砺官兵战斗意志、培植官兵战斗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有的警醒我们强化备战意识;有的鞭策我们努力建功军营,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有的让我们感悟军人特有的豪情壮志,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等。三要从孔孟之道中润德律己。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品德修养,提倡修身律己,很早就有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君子标准。儒家更是视“道”高于生命,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孟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使个人的行为适合国家和他人的需要。这些都为我们引导官兵加强品行修养、校正价值观念提供了宝贵借鉴。要领悟基本道理,阅读《论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讲述“一诺千金”、“悬梁刺股”等传统故事,明晰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准则;要用好各种资源,依托“三个半小时”、军营政工网、电视台等教育平台,收集大量影视、评书、书籍、讲坛等形式的传统文化资源,用青年官兵喜闻乐见的方式抓好学习使用;要注重典型引领,大力学习宣扬社会上涌现出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先锋,集中观看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颁奖仪式,挖掘官兵身边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苦干实干的平凡人、感人事,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标杆。四要从兴国之光中保持本色。抗战时期,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采访,他把我们党坚定执著的信念、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屈不挠的意志形象地称为“兴国之光”,新形势下,这些优良传统对于感染激励官兵始终保持光荣本色、投身强军实践,仍有巨大意义和作用。要充分挖掘传统,高度重视党史军史的发掘保护工作,系统整理部队的战功、战将、战例、战斗英雄,注重接续书写新时期的光荣历程,使一代代青年官兵能够触摸到珍贵的历史记忆;要全面解读传统,持续开展“忆传统、学传统、知传统”活动,用好课堂主阵地,开拓信息新平台,组织官兵大讨论,重点学习光辉战斗史、艰苦创业史、改革开放史、科学发展史,读懂深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要把优良传统渗透到学习教育、工作训练、战备执勤等方方面面,特别是要和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实践等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官兵始终坚定听党信党跟党走的执著信念,锤炼能打仗打胜仗的过硬本领,培植英勇顽强、敢打硬拼、纪律严明的良好作风,使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系20集团军政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