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力的“阳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28日07:39 左 衡

  早在影片《归来》正式上映之前,它的信息就已经发散在媒体和网络上,如主演人选确定、概念海报发布、小范围试映引发的如潮好评和少许质疑,等等。这使得2014年中国电影的关注者不可能不注意到它的来临。一种对艺术片大腕、对电影作者身份“归来”的强烈期待,也弥漫在电影观众特别是一部分资深观众之间。

  老实说,笔者对该片,等看心理有之,期许热望不多。从影片的状态来看,悬置历史的同时,工艺水平并没有达到足够精密。首先是年代感描绘得粗糙。人物身份、剧情前史的交代语焉不详;美工和道具不能让从那个特定年代走过来的人完全信服,顶多是参差仿佛。比如,作为剧情中重要细节的那一纸公文,上边的字迹明显出自电脑排版和打印,与早年的铅字印刷相差甚远。年轻一代的观众自然已经不能辨识年代面貌之真伪,但这却不能成为主创方含混带过的理由。其次是空间不完整。不能展示特定年代里特定空间的全貌,这一问题至少在《金陵十三钗》里就存在了,在《归来》里继续着。城市的身份被隐匿,家庭和所在楼房被剪切为室内剧式的空间关系形式,这样处理对于布景是种方便,而对历史景观的再造则远远不足。火车站在片中一再出现,但与其说它是视觉叙事里的重要场景,不如说是传情表意层面的超载符号:在整体性的时空缺席时,它承担了关于那个年代和人物命运的过多意指。

  不可否认,影片中有些精彩的细节,也显露出精明的叙述策略。比如那个不曾露面的方师傅,他和冯婉瑜之间的事情在人物的对话中始终只是暗示,没有挑明;然而,细心的观众却在英文字幕里看到violate一词,至于解读为“强奸”还是“侵犯”,恐怕要取决于语境了。在笔者看来,这种模棱两可的精明也正是影片对历史的态度。至于历史造成的个人恩怨,影片的态度也很富有中国式的人情世故:要么是私人报复——陆焉识暗藏饭勺独自寻仇;要么是宽纵——陆焉识发现老方也成为历史悲剧的牺牲品,于是不再追究。无论哪种,都与现代意义上的法律意识和是非观念背道而驰,在笔者看来都无助于对历史的反思。

  假如抛开历史的问题,仅仅将《归来》视作一部家庭伦理剧,那又如何呢?影片主要剧情是那对患难夫妻,与女儿有关的情节是次要的。但正因为次要,往往会流露出某些下意识的心理。不知道观众是否注意到,影片里的家庭关系有点古怪:夫妻一直沉浸在二人世界里,对孩子完全没有在意。从始至终,除了轻描淡写的一句“不怪你”之外,看不到那对知识分子夫妻对女儿有足够的情感交流,更不用提心灵教育和思想启蒙。妻子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为她建构起有关“父亲”(血缘与文化双重意义上)的知识,却对女儿犯下的过失表示了绝对的不原谅。父亲要女儿帮忙用营造谎言的方式来治疗妻子的失忆症,固然出于不得已,但随着一再使用,最后成了实用主义者的方便法门:只要达成目的,无所谓手段。对真相不尊重、对欺瞒行动无内疚,又必然会消解“父亲”的正义性,沦为一场心照不宣的游戏,即陆的攻略能否破解冯的难关。不得不说,在悲情催泪的外衣下,《归来》流露出的伦理观念完全经不起推敲,而那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叙述角度和廉价的悬念更令人不安。

  对《归来》的赞美之一是陈道明、巩俐的演技。二人确实用自身的积淀支撑起了人物和剧情,在他们——或许还可以加上张嘉译——之外,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流于浮夸了。那个年代固然满是悲剧、荒诞,但正如悲剧不等同于号哭,荒诞也不是夸张滑稽。相反地,荒诞之所以成其为荒诞,恰恰在于身处其中的人们并不以为荒诞,而是觉着无比正常,进而以非常自然、真心实意的状态生活着。当影片用夸张的造型、表演和台词将整体的荒诞置换成个体的滑稽,历史观念的走向就不会是米兰·昆德拉表述的虚无命题,而是退回到拍案惊奇的市井趣味。影院里年轻观众群的嬉笑显然不能作为影片艺术成功的证明。

  设想一下,影片的主演有没有可能不是陈道明、巩俐?从演技的角度讲,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然而,从品牌营销的角度看就不可能有更好的替换方案。同样的道理,必须是郎朗,必须是陈其钢,必须是《渔光曲》。张艺谋名下,需要这样的豪华阵容。主创愈是矜持地低调,宣发愈是需要恰当地提醒大众:我们是高大上的。利用了历史,成就了主创方和出品方,这就是为什么笔者在《归来》的前前后后嗅到的是一股“阳谋”的气味。

  既然影片里提到了精神分析,那么这里也不妨就用一下这个为大众所“耳熟”、但却并不能详的“理论”来考察下影片的一个小小细节:当练习舞蹈的女孩儿们出现在第一个镜头里时,她们身体首先被呈现的,是裸露的腿之局部。这有点奇怪,因为如果是为了突出角色,该是脸;如果是为了强调动作,该是芭蕾舞鞋。当然,“文革”时期的禁欲与红色芭蕾欲盖弥彰的性意味确乎构成了一种古怪的对立统一,但那显然不是这部影片的重心。在笔者看来,这个近景,与《金陵十三钗》里玉墨行走时的妖娆摆动的腰臀近景一样,是一种建立在男性(中老年)立场上的趣味。倘若如此,年长如我者,就不能责怪解构时代的网民对某一版海报那句话的放肆曲解。他们乐不可支地问:“爸,你走后,妈就没锁过门”,这句话几个意思?

  或许这样的批评会引发反弹的声音,用流行的网络文就是“你行你上啊!”笔者想说的是,既然不行,何必非上不可?很多时候,把历史留给沉默比在历史身体上刺字要好,盗墓笔记和考古不是一回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