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力之的新著《颠覆与拯救:现代性审美文化批判》2014年3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书是对审美文化研究的一次回归。该书以现代性审美文化为中心,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提出或者清理出有启发的思想。
其一,关于现代性审美文化的发生与发展问题。一般的判断是,广义的现代文化发生于文艺复兴时期,而现代主义则是19世纪后期的事情了。本书跳出传统见解,以浪漫主义为现代性审美文化的根本美学特征——其审美分类根据来自于黑格尔,从而上溯到中世纪文化的内部差异。当人们一般地认为中世纪的审美文化是以上帝对人的统治为中心时,审美文化的必然结果是奉上帝为美的存在与来源,人只能去感受来自上帝的美,但是,在当时被称为“roman”的文本中,还是可以看到充满爱情、冒险并富于想象的种种新的审美文化要素。浪漫主义于诞生中世纪内部说明,中世纪的文化传统并不是清一色的,现代性文化也不是诞生于某个绝对的时间节点的,消亡与新生并存于一个交错的过程中。
其二,将大众文化纳入现代性审美文化的范畴。文化的雅俗之分从来就有,但是本书认为,恰恰在现代性的过程中,大众文化才得到真正的实现和发展,任何对大众文化的轻视本质上都是反现代性的。
以电影而论,当欧洲人试图以保护主义政策来抵抗好莱坞的“文化侵略”时,他们不得不面临“孤独贵族”式的失望,而好莱坞的经验说明,不论主流价值文化以何种形式出现(理论、艺术、宗教、娱乐等等),它一定要以大众化为其宗旨,否则它在生存还是毁灭的选择中不可能胜出。为此,本书对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大众审美文化意义作了深入的分析,对文化产业的价值认定不无意义。
其三,审美拯救在人文拯救中的特殊意义。本书最后对现代性文明本身的发展作出了危机的判断,这当然不是新的论断,新意在于提出了审美拯救在人文拯救中的特殊意义。
该书认为,由于各种文化形式有着漫长的、相对独立的发生史,其创造机制与影响机制各自有别,因此,有必要进行文化形态的比较,以哲学、宗教、审美艺术三大类型为对象。
通过比较,作者认为哲学、宗教、艺术在拯救文明、重新认识并创造人的过程中,它们都有自己的功能性,从结构上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由于艺术具有更广泛的大众适应性、更普遍的可理解性、与人的情感的直接联系性等等特征,必须在文化建设中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当然,艺术的拯救也不是一切都明确无误的,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艺术正处于“终结”之中。本书触及到两个因素:其一,自19世纪末期以来,发生了艺术的重大分裂,传统艺术受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强烈冲击,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模糊不清了,这样,“谁”来拯救文明,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了。其二,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是异常强大的,当文化哲学寄希望于包含哲学、宗教、艺术在内的一切文化形态来拯救文明时,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性也会解构这些文化形态,如“文化工业”的发展就使审美自由也成为了工具理性的帮凶,拯救文明仍然是一条非常艰难的道路。但是,对于人类来说,最终的拯救是不可回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