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学会文化战略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新媒介文化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和红安东方兄弟影业有限公司在红安共同举办的“红安精神与地域文化国际研讨会”在红安县举行。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德国克拉根福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作协、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共红安县委等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党圣元在追溯了红安老区文化的地域解释、地理文化之后,强调了“红安精神”在当下的现实意义,他认为,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除了发挥自身地域优势,凭借对革命年代精神气质的充分理解,形成以对红色年代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之外,还应当注重对红安精神的进一步挖掘,以适应当下的复杂现实环境。金元浦以“映山红”来指征红安当地的“红”“绿”两种文化。红安精神是中华红色文化的集体记忆,也是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鼓舞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在当代,红安文化的复兴与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复兴这一大背景密切相连,我们需要在追溯过去的同时,将新的文化基因融入其中。这一面向未来的基本价值取向在随后的发言人当中得到了普遍认同。马季强调了“坚守、坚忍”的红安精神在今天的时代内涵。还有学者将红安精神归纳为几个方面:在战争苦难的年代,红安精神代表的是中华儿女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而在当下社会中,红安人敢说敢干、不怕牺牲,红安人自觉传承“朴成勇毅”、无私奉献的红安精神。
有学者强调了“中国梦”式的民族自信:我们需要去打破此前关于“追赶”、“模仿”、“超越”的话语模式,确立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样的民族文化必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一方面既要强调地域特色和超越地域局限,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地域文化在当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可能。
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科恩教授和来自克拉根福大学的温特教授分别从环境学和媒介学的角度切入讨论。科恩着重论述了当下的传媒环境在气候变迁的问题上,对于集体记忆、信息传播的遮蔽和筛选作用。在当下,我们似乎过于强调文化的“历史”,但对“地球未来”缺少应有的思考。他认为,这不是一两个民族的问题,而是我们人类整个种族所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温特则首先追溯了媒介发展的历史,提出原本面对面的时空语境已然被打破。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地域文化的存在反倒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媒介提供的仅仅是信息,它要形成意义、发挥作用,则必须诉诸生活的语境,在当下,这种语境指向的,恰是红安文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