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21日07:10 王 晖

  一个国家的记忆有许多,对现代中国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于160多年前的《共产党宣言》无疑应该是其中最为深刻的记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奠基石和共产主义的宣言书,引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摆脱苦难、屹立东方。铁流、徐锦庚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描述了《共产党宣言》在中国译介和传播的故事,演绎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形象传奇。

  作品从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这一全球传播最广、影响巨大的社会政治文献写起,对这一改变世界历史面貌和进程的红色“经典”的诞生做出还原式的生动描绘。接着,作者又将描述的画面由欧洲切换到中国——陈望道在家乡茅屋冒险翻译、最终于上海付印最早的中文版《共产党宣言》,一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刘雨辉将一本《共产党宣言》从济南带回到鲁北平原的偏僻小村庄,与农民结缘,继而以此点燃农民革命风暴。在白色恐怖中,这本红色小册子被广饶的农民和共产党员辗转收藏,并由一位名叫刘世厚的广饶农民历经40余年坎坷,用生命去守护,最终捐献给国家。对刘世厚来说,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文物”——一个现存寥寥无几的1920年出版的陈望道翻译的首印本,而是与之相守40年充满灵性的崇高“生命”。此书以形象的描述告诉我们,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解决中国问题、寻求普遍真理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也是为中国广大普通老百姓、特别是贫苦农民欣然接受的“翻身求解放”的制胜法宝。它写出了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如何深植于广大的中国农民心中,如何在中国大地上燎原——“20世纪20年代中期,刘良才用《共产党宣言》点燃了农民革命;80年代中期,李培义又用《共产党宣言》带着大王镇的农民兄弟,从农耕经济走向了商品经济。” 书中这样的叙述不仅表达出中国乡村农民对《共产党宣言》的朴素真情,更形象地写出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的永恒性。这正如书中北大教授钟哲明所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实践证明,它的一般原理是正确的,说它并未超越‘空想’或业已‘过时’,都是毫无根据的。”

  我注意到《国家记忆》附录中的《广饶版本〈共产党宣言〉的考察报告》。这个报告从版本、传播、保存和捐献等四个方面对广饶版本《共产党宣言》做出全面介绍。如果说,作为一种应用文体的“考察报告”,给予读者的是一种基于科学认知上的清晰和完整,那么,作品正文则是建立在这个报告基础上的更为详尽、也更为形象的生动描述。我把这看作是一种相得益彰的文本互动。简洁的报告内容,在作品中变成了富于艺术性的生动传达。这种传达无疑是通过大量还原历史原貌的人物、细节、场面等来实现的。在文中,不仅像马克思、恩格斯、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袖,王尽美、邓恩铭和陈望道等先驱形象呼之欲出,延伯真和刘雨辉夫妇、刘良才、刘考文、刘世厚等大量共产党员、农民群像也得到生动再现。特别是文中重点描述的对于首印本《共产党宣言》的保存情景,可谓惊心动魄、荡气回肠。为保护这本书不落入敌手,广饶的共产党员和农民付出了巨大牺牲,有的还献出了生命。在清晰简洁的叙述中,大量的农民朴素语言的描写表现出他们的淳朴思想和情感,譬如刘良才因宣传《共产党宣言》被敌人钉死在城墙之上,临死前“刘良才强忍剧痛,横眉怒目,高声喊道:快快收起你这套吧!老子生为《共产党宣言》,死也为《共产党宣言》,就不要这样伺候我了,举起你们的魔爪,再用上点力气,早点送老子上路吧!”这段描写不仅凸显出刘良才语言的朴实无华,更表现出这一人物的坚定信念和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部作品的视野也是比较开阔的,在空间上,它没有拘泥于山东广饶这一地域,而是将目光投向欧洲和中国;在时间上,它没有局限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而是将时间之轴作前后延展,既书写了1848年“经典的诞生”,也叙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王镇巨变”。纵横捭阖160余年的时空使作品的主旨得到了充分呈现。

  在《国家记忆》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对《共产党宣言》奉若“一盏明灯”,陈望道、王尽美、邓恩铭、刘雨辉、刘良才、刘世厚等翻译、传播和保存者对《共产党宣言》孜孜以求。作品写出了这些人物如此言行的深层原因,那就是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笃信和坚守。因此,“寻找”在《国家记忆》里成为一个关键词。对中国最早的首印本《共产党宣言》的寻找,成为上至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下至山东普通农民牵挂不已的“国家记忆”。这里的“寻找”具有浓郁的象征意味,它不仅是对一本具体的小册子的寻找,它更是对引领共产党人精神“圣经”的寻找,是对崇高共产主义信仰的寻找。而这种“寻找”在今天这样一个信仰缺失、崇高失落和物质至上的社会转型期显得特别弥足珍贵。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记忆》所表现的就不仅仅是一本书的传播,而是对于信仰力量的展示。

  (《国家记忆》,铁流、徐锦庚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