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伸长篇报告文学《一号文件》
中国农民是自己历史的创造者
写农民的文学作品很多。《一号文件》也写农民,写陕西农民。这是中国农民的缩影,很有典型性。写好了陕西农民也就写好了中国农民,《一号文件》就是这样一本以作家方式讲述中国农民当代故事的大书。在当代众多“三农”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应该说这部书最具作家特色,最有思想的分量。
所谓的作家特色,更多指的是作家认识生活、把握生活的方式。尽管作家要表现的是30年中国农民改变自己命运的奋斗历史,但作家仍坚持讲述一个个鲜活的农民故事,塑造农民的报告文学群象,展现中国农村的时代变迁,并不急于下很多结论,也不急于要提炼出多少深刻的思想。作家对中国农村生活有着多年深厚的积累,对农民非常熟悉,当然也积累了深刻的思想,例如通过“一号文件”来探讨我们党与农民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关系,从而更深地揭示中国农民问题的本质。这种作品的主题的表达,必须以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为基础。这些思想作家都具备了,但是,他还是以文学形象的表现方式向读者传递着中国农村的信息、中国农民的信息,把自己的思想更多在融入这些信息中。这样的叙述特色,使这部作品尽管内容多篇幅长,但却很平实可读,有广阔的读者思想参与的空间。这就是作家的方式。
所谓有思想分量,则更多地表现在作家的历史观上面。这是《一号文件》最值得我们高度评价的部分。由于中国农民所承受的贫困与苦难,所以成了社会需要同情和救助的对象。一般人理解中央一号文件,虽然认识到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但也有相当多理解为重视弱势群体的成分。当代农村题材作品中,多数是从这个层面上展开作家思想的,尽管有时很动情、很深沉、很真挚,但总觉得并不到位,还没有抓住本质。然而,在《一号文件》里,作家当然非常同情中国农民这样的困境,但更多地看到中国农民掌握自己命运、创造美好生活、书写自己悲壮历史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力量。中国农民经历着深重苦难,承载着时代最深刻的矛盾冲突,但他们不是弱势群体,他们是自己历史和生活的创造者。这种认识实际上已经构成了这部作品主题的思想基调,支持着作家对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三农”问题的梳理与描述,也终于使这部作品不同于以往的同类题材的作品,一跃走上时代精神的思想高地。可以说,这部作品牢牢抓住人民推动历史进步,人民是历史前进的动力这样一个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使作品主题不同凡响。
《一号文件》以揭示我们党和党的政策与中国农民的关系为内容线索,展开一个个“三农”现实的细节描写。这里,我们当然认识到我们党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中,一直把“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考虑。作品中不断写到农民感谢党的农村政策的英明伟大。其实,作品主题所形成的逻辑关系透露出作家一种新的认识,那就是我们的执政党更应该感谢中国农民——是中国农民改变自己命运的伟大创举和伟大创造力推动着执政党调整与中国农民的关系,在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让我们的民族起死回生,走上伟大复兴的“中国道路”。从当年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较量过程,就可以看到中国农民的主动精神和推动作用。当年有人死死把住“社会主义”教条,责问万里同志,要社会主义还是要群众。万里同志旗帜鲜明回答,要群众。正是我们党的具有先进思想的领袖们比别人更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要吃饱饭,要过好日子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才顺应这个潮流,做出了正确的决择。我们党只有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这种生活创造力,才能真正掌握群众,引导群众,为群众谋幸福,才能真正保持先进性,才有资格执政并长期执政。这个关系,在许多文学作品里,并没有很好地认识。《一号文件》则很清醒,不仅正确认识,而且正确描写出来。这就是作家思想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