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内容翔实、立意深远,它以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为视角,追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业发展、农村变革、农民生活,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农业文明、特别是物质文明方面的惊人进步,同时也反思了左倾路线所造成的农业问题上的一些严重失误,以及给民众带来的痛苦,尤其揭示了在目前的现实中,即便是有了“一号文件”,但农村还存在着的许多矛盾、问题,甚至政策上一些重大的不完善。可以说,这部经历了几年实地调查访问的厚重之作,是对中国农村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反思、忧思、深思,体现了一位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动人情怀。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农村问题直到今天仍然是最为重要的问题。此前有关这方面的一些作品也曾引起广泛关注。相比而言,莫伸这部60多万字的大书,用大量铁一般的事实更为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农村状况,让我们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比如书中写到的改革开放前的农村贫困状况,就让我想起了当年我在湖北恩施县工作的情景,那时候亲眼看到农民的贫穷,确实饥寒交迫,家无分银。这些让人难忘的经历在莫伸的作品里再一次得到重现,他深刻地反思了造成饥饿贫困的真正原因,最主要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是左倾路线造成的一系列重大的失误,给广大农村和农民带来的痛苦记忆。
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让历史的记忆鲜活起来,为今天带来警醒和帮助,是《一号文件》的深意所在。莫伸深入采访之后的报告列举了今天农村的种种现实,作者以极大的勇气和担当提出了转变观念、村民自治、子女教育、打工潮、低保政策、将来谁来种地等问题。提出不能仅从书本和理论上去破解“三农”、许多事情仅靠农民自身是难以实现的、富裕起来的背后、幸福在哪里等问题,也包括村庄的消失、孤寂的老人和儿童、令人担忧的环境和日益恶化的山川河流等问题。在面对这一切时,莫伸以极大的真诚发出呼唤:“中国始终在强调快,也始终以快为自豪。但是有谁去冷静地想一想,一个劲儿地快,会不会孕育出一场巨大的风险呢?”这样的担忧其实不仅是莫伸,在当下的中国,稍稍有一点良知或眼光的人,都会不约而同有这样类似的想法。
莫伸旁征博引、追问探询,为的是未来的村庄,他以询问的方式提出: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人口密集、车喧马闹的村庄可以叫作村庄,那么陶渊明式的村庄算不算村庄呢?如果说农民成群结队参加劳动的村庄算做村庄,那么现在辽阔土地上只有一台拖拉机或者收割机在作业的村庄算不算村庄呢?正因为有着“一号文件”的保障,有着千千万万农民的智慧创造,我们需要避免一些脱离实际的“设计”,给农民更大的思想和行动的空间,同时也给农民更多自由选择的引导。现代农业的兴起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也给未来村庄的兴起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或许人口和房屋比现在减少,但设施设备会大大改善;或许大机械的耕作会影响田园风光,但会有新的风景照亮;或许有的村庄会消失,但另外一些村庄会随着新的产业的形成而蓬勃兴旺。
莫伸的书中不止一次写到农民中的英雄,他们有思想、有风骨、有胆识,他们虽然只是一些普通的农民,却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有古朴优秀的道德文明,他们有的已经离去,但新一代又在不断成长,他们是未来村庄的主人和创造者。作为作家,莫伸满怀期待地呼吁,经济发展必须有道德支撑,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些耳熟能详的道理在作家的笔下化作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他认为在当下、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之际,村庄迫切地需要构建精神家园和寻找灵魂的归宿,需要新的梦想和实践,而这一切都最终昭示着:田野依然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