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号文件》体量大,包容的东西很多,内容就丰富,它的厚重感也就相应而生。
《一号文件》选择的题材和对象非常好。中国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形势、中国的环境、中国本身的稳定都会受到威胁。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现在仍然在延续,所以选择农业农村的问题,选择“一号文件”这个标志性的文件,再通过具体的对象、事件、人物来写,是一个很巧的办法。这些年反映农村改革的作品很多,反映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很多,但是选择“一号文件”这个角度来写,好像还没有。这个作品的题材选择首先是敏锐的,也是巧妙的。为了写这部书,莫伸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去采访,他在后记里面说,两年期间几乎没有休息过任何一个节假日,这种写作的态度、写作的精神、写作的实践都让我们感到很敬佩。
报告文学写的是“一号文件”,但是绝不限于“一号文件”。它是从“一号文件”这个角度向前,向集体化、人民公社化时期延伸,又朝“一号文件”以后延伸,一直延伸到今天,所以这种对历史和农村生活的穿透力、对农村生活的概括力、对农民生存状态的关注和观察是很强烈的,它不像那些单一写一个村子的变化,单一写一个地区的变化,或者单一写一个农民生活命运改变的文章,而是从小的角度洞悉一个大的对象。所以当你走进去以后,会发现内容非常丰富,领域非常宽广。这里面有历史回望和历史追踪,也有新锐的观察和很多的思考,包括很多的忧患。比如乡村文化的消失,很多年轻农民离开了农村后日子怎么过。全书有很多的思考,当然更多的还是殷切的期待。农村的生活表面看起来好像变化不是那么剧烈,不像城市那样五光十色,事实上农村的生活是很鲜活的。一个作家,尤其是一个报告文学家,如果放过了眼前这个生动的社会现象,放弃了当下精彩生活的具体表现,其实是一种遗憾,往大处讲也是文学的失误。这些年我们总讲文学没有力量,文学缺乏一种社会的影响力,为什么缺乏影响力?是因为很多作品、很多作家和社会鲜活的生活距离拉远了。你不接触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不接触那些大家需要回答的,或者需要帮助思考的问题,大家当然对你的作品就会疏远。我们有些作家总觉得自己叙事力量很强悍、手段很高明,当然手段很重要,叙述能力、语言表述这些东西都很重要,但是真正有作为的作家还是要敢于面对现实生活和现实问题,而真正有力量的作家也应当是那些敢于在动态的矛盾中表达自己见解的作家。莫伸的《一号文件》就带有这样的性质。它不一定对农村问题的解决提供出多么好的灵丹妙药,但是他的思考、他的观察描绘对人们认识农村,包括认识政策是有作用的。我说这部作品体量大,首先就是缘于这个,因为它非常丰富。
这部作品表象上看是立足于陕西,写洛川、写榆林、写户县、写宝鸡、写陕南陕北,看起来似乎有局限,因为“一号文件”是针对全中国农村的。但事实上,一个地方的事情往往和其他地方有着同一性。比如当年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无论在广东还是在甘肃,都是一样的。所以它虽然写的是一个地方,折射的却是整个中国农村的历史和中国农村的变化。
(《一号文件》,莫伸著,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