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放牛班的春天
类型:剧情 国家:法国
编剧: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主演:杰拉尔·朱诺 狄迪尔·弗拉蒙 雅克·贝汉
“一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创造了全球8300万美元票房,成为了2004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
这是影评家对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一段精到评述,影片是法国人独特的审美理念、人性化的情感方式、高超的电影技巧以及文化内涵的一个表达。看过这部电影,除去喜极而泣的感动外,立即会联想到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教育诗》,二者在儿童教育理念上,特别对于迷失的灵魂的拯救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它带给人的是身心的涤荡、生命的重生、激昂的精神,从生活的点点滴滴谱写新人生,从平凡走向伟大。
主人公马修,头顶微秃,其貌不扬,40多岁还是一名孑然一身的代课老师,被人蔑称为“过气的音乐家、落魄的代课教师”,但在影片中他简直就是一个“人间天使”。
60多年前的“池塘之底”辅育院仿佛是个人间地狱,这里阴森、恐怖,所有被社会正常秩序抛弃的孩子都被送到这里。他们,一群不良少年,打架、斗殴、偷窃、吸烟、酗酒,自暴自弃,没有一丝生命的阳光能照耀到他们的心灵。而辅育院的哈珊校长和教师们都奉行着“规范就是处罚”、“凡事只看到邪恶的一面”的强硬理念,以强制、暴力的方式无情地惩罚孩子们,结果可想而知……
被孩子们戏称为“光头老师”的马修,刚一到校就受到戏弄,但他能够讲究技巧理性地处理问题,令孩子们避开了校长的暴力惩罚。他让施暴的盖贺克去照料被打伤的神父,让他在这个过程中良心忏悔;对于孟丹,一个有着残暴、破坏、变态心理的少年,马修坚决制止他的恶劣行径,但又尊重他的人格;对于失去双亲、渴望亲情的小贝比诺,马修给予了他慈父般的关爱;被称作“天使的脸蛋,魔鬼的心肠”的莫朗琦,极尽嘲弄地画了马修的漫画,但老师选择了宽容……
这个“不一样”的老师,让每个孩子写下自己的姓名、年龄、自己未来理想的职业,只见教室里静悄悄的,孩子们陷入了少有的沉思,也许,他们的心灵早已沾染了灰尘,是该清扫一下了,梦想的光束也该眷顾他们荒芜的心灵了。正如马卡连柯在 《教育诗》中强调:“一个人向前瞻望的时候,如果看不到一点快乐的远景,他在世界上就活不下去,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是未来的快乐。尊重、信任儿童,以正面教育的方法情真意切地去感染儿童,教师要以身作则并倾注自己的心血去塑造儿童的灵魂。”马修老师正是这样一个“点亮心灯”者,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唤醒每一个沉睡的灵魂,将他们带到广阔的天宇之间,感受人间博爱,重树信心!
歌唱——马修找到的至胜法宝!一个偶然的机会,马修发现了孩子们的演唱天分,他不顾校长的阻挠,雄心勃勃地组建了合唱团。歌唱、歌唱、再歌唱……从寒冷的冬季,到明媚的春天,一直到温暖的夏日,放牛班的男孩子们在认真而抒情的歌唱里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孩子们在音乐中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在艺术的氛围中,渐渐懂得美善与丑恶的区别,建立起自尊与自信,品尝生活的快乐。只有深刻地理解,才能尊重;只有尊重,才有平等,才有教育的前提。马修老师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点石成金,将“改造人的灵魂”这样难度最大的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润物无声。
影片对马修老师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他对孩子们怀着大爱之心,于平凡中诠释伟大的含义。许多次在孩子们睡去之后,他悉心巡视,为他们掖好被角,然后在昏暗的灯光下投入地谱写词曲,他满腔的爱意化作音符,成为爱的表达。他对莫朗琦倾注了大量心血,认为他是音乐上的可造就之才,并帮助他联系音乐学院求得深造。他的自我牺牲精神,换来了放牛班的孩子们的尊重。当他被哈珊校长无理地解雇时,迫于校长的淫威,孩子们不能相送,只从高高的楼上扔下一架架纸飞机,为亲爱的老师送行,这样的画面令人动容。最后,小贝比诺终于追赶上马修的车,永远投入了老师慈父般的怀抱。
池塘之底,不再昏暗,阳光普照,欣欣向荣,相信孩子们的命运从此改变,因为克莱门特·马修老师的光华无处不在,是孩子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