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院需要一个自己的论坛。为它之为殿堂,从而担承的使命;为它之为摇篮,故被寄予的期冀。
无疑,这个论坛主人应是学于兹、研于兹、成长于兹的学员。阅读先人著作,追远溯源,必有感慨于胸;披览当下文丛,沉潜涵泳,不言势必如鲠在喉;难得文友相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钟声磬韵,绕梁不绝;至于清夜独坐,一桌、一椅、一笔、一纸、一键盘、一屏幕,一腔心绪,能不发声?
开坛之际,且振三磬:
一曰礼敬经典。经典,文明的源头,精神的乡愁。卡尔维诺有论:“我们聆听音色清晰的经典……在经典中捕捉远古的回音。”一切精品创制,无不为经典化过程,起自经典、走向经典、接近经典乃至成为经典。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从杰姆逊、伊格尔顿、布鲁姆、德里达,到福柯、尼采、斯特劳斯、索绪尔,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福楼拜,到兰陵笑笑生、蒲松龄、曹雪芹,彪炳人类文化星空、熠熠闪光灵魂,如此恒久、如此闪耀,启迪论坛之舟奋力前行。
二曰追踪先锋。先锋,前方的前方,未知的秘境。亚里士多德言:“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批评置于如此语境,它必探照具象深处,捕捉事物背后,瞄向朦胧远景,搜寻为时间或心灵遮蔽、遗忘、未知的内情。或是抗拒程典,亦或斩棘披荆,根本在于与蒙蔽斗争。论坛指向明确:为真正批评家寻找理想意义,为真正批评开辟荒野路径。
三曰贴紧当代。克罗奇断定,“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当代是未来的历史。别林斯基指出,“在构成真正诗人的许多必要条件中,当代性应居其一”。爱德华·赛义德这位“仍然健在的最后一位文艺复兴时代的通才”慨言,“文本总有其一定的环境和场景,而其意义和用法又总是过着一种不同的后世生活,在这个意义上,文本具有不可还原的当世性”。哲言睿语,道尽“当代”对于文学的意义。奥地利人格里尔柏尔策尔在《维特根斯坦笔记》中写道:“在远方巨大的目标之间徘徊是多么的容易,而要抓住眼前的事物是多么艰难”。对此,我们应当引而警醒!
不遗过往、不辞将来、不缺席在场,阔大包孕,虔诚捡拾,犀利透视,以金声玉振,寥亮人心。学员诸君,你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