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晚年,主要指“文革”10年。这期间,他一如既往地勤苦读书,但对读书又多有非议之辞;他带头读马列著作,并号召全党弄通马列主义,但实践中却未能从根本上走出误区;他希望通过文化革命,实现和传统思想的“决裂”,但又孜孜不倦地阅读中国古代文史哲。最后几年间,他在文史典籍中寻求一些精神慰藉,在困惑和矛盾中思考、探索,不时传达出对现实的忧虑。其中蕴味,值得体会。
读书与“文革”的矛盾
毛泽东晚年,在读书问题上陷入了矛盾。
发动“文革”的时候,他在公开场合质疑读书的说法多了起来。最典型也最激烈的言辞,是1966年4月14日在一个批示中说的:“书是要读的,但读多了是害死人的”;“许多无用的书,只应束之高阁。就像过去废止读五经四书,读二十四史,读诸子百家,读无穷的文集和选集一样,革命反而胜利了”。讲这些话,比较明显地是在传达一种不满情绪,与他自己的阅读爱好也存在矛盾。
事实上,毛泽东“文革”期间不仅倡导并带头阅读马列著作,还要求高级领导干部多读点中国古代文史哲著述。他在1972年12月27日的一次谈话中明确讲“历史要多读一些”。他本人阅读大字本古籍,更是常态。
……
(摘自《毛泽东阅读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