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美是人生的幸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21日06:58 王 苹

  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当下,我们开始关注正能量。那么,正能量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人与人之间传递的善良,当然是一种正能量;但是,当我们独处时,又如何发现正能量?宋生贵《美在身边》(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出版的初衷,当然不是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可它的出版,多多少少却回答了这样的问题:一个人的正能量,来自他发现的美;美是积极的,它给每一个个体传递着正能量,让人心情舒畅,也同时会生出真、善、美。

  正如宋生贵在《美在身边》这本书的“自序”中提到的那样,关于美的争论,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早在两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研究过美,得出的答案多少令人沮丧:“美是难的!”宋生贵是美学家,从理论层面上讲述美,应该有他一套学术上的思维和方式。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阅读在当下成了难题,更不要说那些条条框框。好在《美在身边》中,宋生贵并没有用专业的理论知识,给我们讲述枯燥的知识,而是用70余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与读者分享了他认为的“美”,和他身边的“美”。

  关于这些短小的随笔和散文,宋生贵有自己的想法,他在自序中说:“我为自己确定的行文风格是:能具体者绝不抽象,能通俗者绝不艰涩,能生动者绝不板滞,能有趣处绝不枯燥,能简朴者绝不繁缛,能浅进者绝不深奥,使文章尽可能做到自然畅达,平易近人。”

  因此,《美在身边》的风格,是属于名副其实的“大家小书”。不能因为书中的篇什不是长篇大论,就否定和看轻书著的分量。在这些随笔的写作中,宋生贵以一位学者的风范,旁征博引,用流畅的文字抛出自己的观点。笔者在前不久看了台湾文艺美学家蒋勋的两本书:《孤独六讲》和《生活十讲》。如果不细心研读,就不会发现那两本书是在向你讲述同一个主题下的美学观点。书中的文字太美,那些专业写作散文的作家,或许没有几个人能够把汉字运用得那么美。《美在身边》一书收录的作品,短则千字,长也不超过3000字,但字字见智慧,字里行间流露出学者的风范。书中有一篇叫《化“丑”为美说情趣》的散文,千把字的篇幅里,作者引齐白石、郑板桥、罗丹为例,又举流传于民间的钟馗与《白蛇传》,讲述了“美”与“丑”相互转化的原理。只有细细品味之后,才发现这篇小文的容量其实并不“小”,“小”只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表现形式。

  身为教授,宋生贵平时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职。作为作家,他也像一位长者娓娓道来,不仅要让读者知道美的存在,也要让读者去发现美。写身边的美,作者在名为《村外绿树心中画》一文中写道:“进入村中,家家的房前屋后多半是高杨壮榆,荫檐蔽屋……在烈日炎炎的盛夏,人们在田里干完了活,顺着林荫道向村中走去,因凉爽舒适而滋生的快意是难以言说的。”普通的村落,普通的劳动场景,在作者的眼中,滋生出了不一样的美,从自然之美转为人的美(劳动之美),看似是在阐述自己心中的美,实则是告诉大家一种审美的方法。如若是在课堂之上,不知要引用多少哲人的理论成果才能讲清楚的审美问题,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就变得通俗易懂。

  《美在身边》收录的文字,涉及内容中有不少是花草鸟虫,文人墨客,书法绘画,散发着浓重的文人气息。其中也有一些作品虽然文字上温文尔雅,却像一根驱病救人的银针,指出了生活中的不美(丑)。在《由热衷美容而想到的》一文中,作者就运用“表里和谐”的原理,讲出了一窝蜂美容的利弊。这样一篇观点犀利的文章,作者也充分考虑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站在他人的立场,让自己的批判对象可以有台阶下。这样温文尔雅的批判,提升了书中的儒雅气息,既“治病救人”,又尽量让“患者”少一些疼痛。

  综观全书,作者强调的观点,是“美在身边”,美每时每刻都等着人们去发现它。作者在自序中,引用了朱光潜《谈美》中的一段文字:“慢慢走,欣赏啊!”在电子产品占据我们绝大部分精神生活的今天,这句话的意义显得格外重大。如果在忙碌中拿起《美在身边》这样一本书,定会给你一个新的方向,让你的心灵踏上寻美之旅,沿着开满鲜花的小路一直向前。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