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老生常谈,但又常谈常新。这不是一个悖论,而是文学这一“社会生理学”内在的张力。我们一方面有一种永恒的渴念,对“超验”、“历史”、“不变”有着几乎原始的偏执,而另一方面,现实日新月异,尤其自现代以来,技术革新带来的社会更迭几乎是以“瞬间”的方式发生,这层叠并改变了我们的现实和历史意识——一种可称之为“相对主义”的现实感和历史观念被建构起来,并成为一种潜意识规约着我们的想象和实践。
文学作为“象征界”,总是在与“现实界”的对话、辩驳、挪移、重置中建构自身。这是写作的第一命题,当这一普遍性的命题遭遇中国当代特殊的历史语境时,呈现的是更复杂的问题形态。是什么样的现实——意识形态化的还是日常生活化的?它在哪个层面对应着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它应该如何被结构为一种“生活”进入书写的层面?这种对现实的想象和书写在“政治正确性”和“人性正确性”之间如何求得平衡?到底是现实在造就写作还是写作在造就现实?或者说,这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仅仅是出于观念的幻觉所作的无用的演绎?
混淆和暧昧是文学的特征,它如此符合我们的时代精神。因此,没有答案或许是最好的答案。在此前提下,一切讨论都有其意义的指涉,我们在这些指涉中确证自己的存在感——同时也是文学和精神的存在感。那就从南帆先生的雄文开始吧!
——特约主持人 杨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