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文章说过,郑伯权的诗“注重现实,沉郁顿拙,感时抚事,激荡衷肠”。《一叶楼诗存》风格不变,益是笔力纵横,苍苍茫茫,风风雨雨,一气旋转,表达的虽是个人抒怀,感慨身世,展示的题材、意境、笔法和语言内涵,却三句不离家事、国事、天下事。屈原、杜甫在失意时诗中仍时刻燃烧着忠君爱国的热情;韩愈、柳宗元在贬逐时,诗中露出无以自抑的悲苦情状;郑伯权一生不仕,以“江右布衣”自乐,诗中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始终呈现的是关怀国家民族命运的思想面貌和艺术面貌。在“旧雨风流云散尽”的暮年深秋,诗人独怜“漂泊天涯”友人的“一叶情”,仍是“江山故国万千里”(《赠友人》),“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苏轼句),诗人坦露的是一种清新流畅、疏宕俊迈情调,以诗的形象、情之深远、梦的寻求,以哲理之警策,以中华之正气,给人有益的启迪。这便是《一叶楼诗存》的正能量。
郑伯权的作品是他生活和思想真实形象的反映,他的诗歌创作道路从少年得名到“老圃深秋”,经历了新中国的诞生、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全过程。30年河东,30年河西,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却没有改变他濡墨挥毫,酣畅淋漓,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或记人物、或抒感慨、或探历史、或状当下,反映的都是时代的社会面貌和艺术记录。诗人对井冈山茅坪情有独钟,年轻时写有《夜宿茅坪》:“敌人磨刀我磨刀,弹压枪膛夜有声”,枪杆子里面夺来的政权已由人民当家做主,几十年风云变迁,“燎原星火旧山庄”,旧貌早已换新颜,诗人仍在“暮色荒茫”中《怀念茅坪》:“回首来时山外路,一钩新月挂斜阳”,这色设浓烈的同一茅坪的两幅历史画面,真切地表达了诗人意境深远的纤细抒情,言微旨远,耐人寻味;这“一钩新月挂斜阳”,与诗人名句“满山松子落秋声”(《题西山双清别墅》),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挂”字,一个“落”字,都是一枚空灵蕴藉、清旷简远的历史投影。此时诗人直面现实,直抒胸臆地《想起国际歌》,这首“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国际歌,曾使诗人同代唱得滚瓜烂熟、激情滚荡。如今,英特纳雄耐尔科技已成全球互联网,诗人又想起了什么呢:“天涯知己已无多,谁续断弦国际歌?颈上枷锁未砍断,磨刀石上遗烂柯。”时代在与时俱进,诗人在反刍历史,其间况味,莫忘过去斧柯,再断未来枷锁,无疑是诗人难能可贵的真实感悟。
展读青史,伸张正气,诗人不对历史故事作具体铺叙描绘,而只抒写个人的主观感受,高度概括,就把巨大的现实和历史内容压缩在短短的绝句里,读罢“风波亭壁留题处,写到无言始是诗”(《风波亭》),高风绝尘,让人对民族英雄岳飞肃然起敬;一句“国人遥指木棉庵”(《木棉庵》),嫉恶如仇,便骂尽了毫无国家民族气节的秦桧、贾似道一类奸臣;而“不是项王少痞气,饶他娄敬说关中”(《乌江渡怀古》),一语道破霸王失败之教训,乃诗人独到的见解。
诗人作诗设景抒慨叙事,自然天成,毫无为韵拘牵之迹,“如琴湖水凉侵衣,行起看山坐亦宜。一自月明人静后,黄花敷履带香归。”(《花径踏月》)其清幽新颖熨帖,渐入化境。而当世传世界末日降临,诗人更是胸襟洒脱,“踏雪寻春赣水边,散花仙子迎新年,方舟若问今何在?帆送东风第一船。”(《2012年世传世界末日降临踏雪寻春,戏之以诗》)诗人老来意拙,妙境偶得,意趣悠远,生气盎然,给一时被雾霾锁住视线的人们带来满眼春光,无限希望。诗人饱经沧桑,对未来充满信心,“枝叶经霜势已安,登临极目望远滩”,诗人高瞻远瞩,胸有谋略,“顺流借水行舟易,深海张帆转道难”;诗人一鼓作气,勇往直前,“劲节虚衷堪大任,扫除冰雪岂惧寒”,诗人慷慨激昂,敞开抱襟,表达政见:“中华正气重来续,八表同风天地宽”(《登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