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香港是一个独特的存在。17年前,这颗“东方明珠”摆脱殖民统治,回到祖国怀抱。17年后的今天,维多利亚港是否涛声依旧?太平山是否旧貌换新颜?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焦点。张雅文的新作《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以其40万言的篇幅,将笔触又一次集中于这个焦点,亮出了她的香港“新观察”。
《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也许是我迄今为止所看到的最为详尽的香港题材报告文学。1987年,作家理由发表了他的《香港心态录》,这篇写于香港回归前10年的作品,将处于回归过渡期的香港社会和民众的各色复杂“心态”尽显笔端,让我们洞见了转折时期香港的“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大势。时隔多年,《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问世,刚好与《香港心态录》形成一种无形的阅读链接。当然,前者的再现时空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主要是指:它一方面以十分宏观的视野回顾香港百年殖民历史,以及中英谈判的艰辛历程;另一方面,其聚焦点主要集中在当下,即回归祖国十余年、飘扬着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的全新香港。我将其称之为“新香港面面观”。因为它不仅写出了香港回归以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政治、经济、民生、医疗、慈善、文化、媒体、教育、廉政、驻港部队等,而且还选取了能够代表这些领域的各阶层人物和社会现象:诸如历任特首董建华、曾荫权、梁振英,政要梁爱诗,大实业家李嘉诚、曾宪梓、邵逸夫,女性成功人士罗台秦、赵丽娟,海归王旸、陈冉,国民党战犯蔡省三,病房经理张旭红,导演张鑫炎,还有医保、福利社会、放心食品、香港科技大学和廉政公署等涉及香港社会的方方面面、林林总总。宏微相间的叙述、诸多场面与细节的表现,使作品开阖自然、灵动飞扬。譬如作品中描述中英第三轮谈判时,英国特使柯利达与中国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针锋相对、唇枪舌剑的“火爆”场面;驻港部队哨兵拾金不昧、严格自律的故事;高楼大厦旁用铁丝网做成的拥挤不堪的“笼屋”景观等。气势恢弘的宏观书写,让我们把握住香港回归以来的“大势所趋”,而细致入微的各色人物和现象的描述,又让我们感受到当下香港的“人心所向”。祖国是香港的后盾,香港是中国的窗口,东方明珠风采依然,正是作家通过宏微相间的描述力图向世人传达的明确理念。
而对这一切的描述,大多得益于作者对有关香港的几百万字资料的“恶补”,以及她历时一个多月的赴港实地采访。这种全方位的亲历和多层面的再现,很好地践行了报告文学非虚构性写作原则。这个原则的其中一个元素,就是要体现与书斋写作完全不同的田野调查性。可以说,除却部分历史资料外,《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几乎都是作者的采访、对话或亲历亲闻,有着比较强烈的可信度和现场感。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田野调查,就没有报告文学的产生。作者对此也有着清醒的认知——“只有走进香港,走进香港的各个阶层,才能获取这些鲜活的素材,才能触摸到香港灵魂深处灵动的脉搏,才能挖掘出她深邃的内涵。”与运动场的清道夫、老渔夫、餐馆服务生、养老院老人、医院护士、驻港官兵、特赦战犯、成功人士等各阶层的广泛交谈,使作者对香港有了全方位零距离接触,有了真实的感同身受。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张雅文的创作特别关注人、人性、人生、人的命运,无论是她创作的自传色彩浓郁、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生命的呐喊》,还是关注心脏病医者和患者的报告文学《4万:400万的牵挂》,以及小说《趟过男人河的女人》和《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都将笔触指向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的精神、人的命运的描述与思考。《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也秉承作家这个一以贯之的视角,将田野调查的重点投向香港的底层民众,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和精神状态,使“香港”不再是抽象的空间所指,而是凝聚着深厚人文关怀的温馨家园。
正如作品副题所示,张雅文还通过大量叙事性话语和非叙事性话语,表达了一个作家对于香港的“沉思”。我把这看做是作家对报告文学文化反思性的传承和高扬。与新闻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的是,报告文学需要强调作者本身的存在,强调作者对所描述对象的反思。所谓“知识分子写作”大抵就是指的这个意思。在《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中,作者以八章的篇幅叙述了香港百年历程和当下状态,每一章都有大量的非叙事性话语表达自己对所述人物、事件或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她力求在香港这个自由的社会里,挣脱思维定式和心中无形的桎梏,放开手脚,以真实的心境写出真实的状态,“以良知书写真实”。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在进行香港自身今昔对比的同时,还将其与中国内地进行比较和反思,特别是在谈论慈善、医疗、廉政、社会保障、食品安全、大学教育等方面。作者的态度自然是十分鲜明的,在她看来,“随着回归,随着中国对香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实施,香港不仅将经济、法治、文化等多方面的优势带进国内,而且也将法治与自由的理念带进来。这对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无疑是一种促进。” 在对比中,作者毫不避讳将内地存在的种种痼疾揭示出来,譬如谈到慈善时,褒扬出于悲悯、担当和责任且完全没有功利性的香港慈善事业,批评没有完善机制和透明度的内地慈善机构;谈到廉政与腐败时,详述香港廉政的今昔变迁,痛陈内地贪腐愈演愈烈的现实,凸显香港经验对内地反腐败的重要启示。我以为作者所有这些对比和反思,都是源自于作者对祖国的挚爱——“我所以痛斥,是因为我对这命运多舛的祖国,爱之深,痛之切!”“我所以真切地呼喊,是因为我深深地爱恋着这片曾经多灾多难的土地!”在富于激情的叙述中,在熔铸深沉的反思里,作者的情思得以释放,作品的意蕴得以升华,重获新生的“东方明珠”也必将绽放更加炫目的华彩。
(《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张雅文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