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8日07:26 沈 弘

  2003年,作为由英国学术院和王宽诚基金会资助的人文学科访问教授,我赴英国进行短期的学术研究。在图书馆昏暗的书库顶楼里,我偶然发现堆满了整整一堵墙的数百卷《伦敦新闻画报》中含有大量跟中国有关的老照片和图片,由此踏上了一次漫长而惊心动魄的中国老照(图)片发现之旅。

  转瞬间10年过去了,但当时在图书馆书库顶楼靠窗处翻阅厚重周刊合订本的那个场景仍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它使我联想到了伯希和在敦煌莫高窟王道士的昏暗密室里翻阅经卷的情景。当时伯希和的心情应该跟我是一样的。

  《伦敦新闻画报》创刊之际,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刚结束之时。从1856年开始,该刊开始往中国派遣特约画家兼记者,凡是在中国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有该刊特派画家兼记者的现场目击报道和发回英国的大量图片、文字资料。除此之外,那些来华的特约画家兼记者还特别关注中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不仅是为了满足英国国内读者对于中国的好奇心,也是为了试图沟通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这些从西方人的视角来看中国历史的图片和文字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1.它们大多是关于现场的目击报道,属于第一手的原始历史资料;2.它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往往跟中文史料中的观点和看法相左,这就为研究历史提供了客观的参照物;3.它们所报道的一些事件和中国社会生活的细节往往是中文史料中的盲点;4.由于前后延续100多年,其系统性和连续性也是许多其他西文历史资料所不能企及的。

  有些人过于看重该刊物的中国图像,而轻视与图像相辅相成的文字报道。曾有出版社建议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和照片单独整理出版,以便能达到短平快的效果,但文字报道是对那些图像的最佳解释,如果没有了相关的文字,不仅图像的内涵蕴藉黯然失色,而且往往会造成误读。忽视文字报道主要还是因为阅读和翻译《伦敦新闻画报》中的中国报道对于一般人来说还具有相当的难度。所以,此次该书的出版,部分实现了我10年前的计划。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沈弘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年3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