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李林荣
《古希腊艺术》(插图版),【德】托尼奥·赫尔舍著,陈亮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年3月出版
据译后记介绍,这本书的作者托尼奥·赫尔舍(TonioH·lscher),是德国海德堡大学古典考古学资深教授,在德、英、意多语种古典学界声望卓著。他67岁时出版的这本德语原版小书,篇幅简约,图文并茂,话语晓畅,全无高头讲章式的注释,只为向非专业读者普及古希腊艺术常识。经汉译之后,加了不少注释,但都属帮助理解原文细节和历史背景的知识补充,与正文的质朴明快相得益彰。我们现代汉语世界里的一般读者,虽与这本书最初预期的德语圈里的读者大众,有认知基础上的差异,但同样可从书中获益。全书四章,知识性最强的是以“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为题的后三章。自克里特和迈锡尼青铜文化灭亡之际的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31年希腊文化并入罗马帝国,这一漫长历史进程中希腊图像艺术的流变脉络,在这三章里,得到了要言不烦的清晰展示和透彻解析。其中,引入近来研究成果,澄清“黑暗世纪”的艺术并非一片惨淡,揭示进入“古典时期”前后希腊文化从依赖“东方”逆转为与“东方”对立等关键史实,尤具新意。而确立全书视角的第一章“图像作品和生活世界”,则更能带给我们思维方法上的冲击。它破除了把古代图像仅仅当作博物馆展品和艺术史或文化史风格见证来看待的成见,重建了图像在空间、时间和行为范畴内都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有机部分而存在的历史实景。
《现代英文选评注》,夏济安评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20世纪后半叶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兴起,源于1950年代少数报刊栏目和文学杂志所带动、扶持起来的创作群体共同的努力。时在台大外文系任教的夏济安领衔创办的《文学杂志》,可谓首发难者,其历史功绩已由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等经它而初登文坛的一辈实力派作家充分证明。这本《现代英文选评注》,正是当年夏济安一边在校园里教书办刊、培养人才,一边为校外的《学生英语文摘》撰写专栏、服务社会的一个侧面记录。全书摘选英语作品45篇,出自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以来的32位美国作者、12位英国作者和1位爱尔兰作者之手,体裁涵盖小说、随笔、传记和评论。选文中有福克纳《熊》、桑塔耶那《最后一个清教徒》、韦尔蒂《寒笛》、考特威尔《男与女》、史华兹《君子好逑》、毛姆《康德的日常生活》、邱吉尔《诺曼底登陆》等名家名篇,也有名家的评论、回忆及访谈录,以及评注者悉心发掘的非名家所作的精湛篇什。评注除对字词、句法和片语以及人物、典故等作辞书式的扼要释义外,更多从修辞肌理、谋篇布局和行文脉络角度着眼,进行恰切的引申和辨析。这完全可以说是以中文的形式与逻辑,来展现与英美“新批评”异曲同工的文本细读功夫。细读这样一本在海内外读书界称誉已久的评注文选的新出简体字版,有心从道地的英文佳构中体味写作技巧之妙的新一代读者和作者,定然依旧不会失望。
《赖床》,江弱水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文化散文的高潮已经远去,学者散文的浪头也不再翻腾。学者的文化情怀和红尘感触,却还是不能在刻板僵硬的论文和专著里,得到明白的表露和尽兴的排遣。当然,学者在论文和专著之外的写作,也不一定非得称之为散文,或者非得跟学者的身份挂钩。只要言之有物、面目精彩,作者与读者不相欺、相误,写作就自有价值。至于文类如何论定、体例有无渊源,其实都可以不必在乎。但《赖床》所收的36篇文,显然都是有根的。第一组19篇,以迟睡迟起张目求证的《赖床》打头,述浙东访古游踪的《从山阴道到天台山》煞尾,中有描摹“香烟”意味的《随烟飘散的思絮》、趣谈蔬食时尚变异的《咬得菜根啃得鸡》、庄谐并用反讽世相的《风月三题》《为美丽命名》《庄子怕我们吵着要文化》,以及刻画友人神态和居处日常风景的《老车有意思》《舒哥》《湖光·山色·寺影》,题材虽杂,文体相似。总体上看,是在依循承欧美随笔而来、从1920年代的徐志摩和梁遇春到1940年代梁实秋和王力等人的散文写作里渐渐定型的一套路数。围炉絮语、书斋清谈是其风致所求。而谈锋所至、视界所及,又总以须臾间度越古今、横跨中外、荡漾于雅俗两端为上。当年“新月”人物,写这路八面出锋、仪态飘散的文字,实际并不轻松,今人更不例外。要举重若轻,首先得举得起重来,否则就只能流于举轻若轻,甚至更不济,变成吃力不讨巧的举轻若重。书中第二组9篇文,均为书评。这也是中外皆有的传统文体,不过在作者这里见微知著、把握细节的领悟力显得更突出,尤其是关于巴尔扎克《风雅生活论》和赵园《想象与叙述》的两篇。书中第三组是8篇读书札记,末三篇为蒋勋指谬的“撕扇记”,犀利确凿,足令当事者汗颜、旁观者戒慎。
《全球化与文化政治》,张旭东著,朱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全书八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思想话语:民族和全球的规定性”,以“政治的回归:90年代思想场域的形成”等三章,综论199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格局的特性和变化趋势。第二部分“文学话语:全球化时代的叙事可能性”,同样分三章,分别以王安忆的小说《“文革”轶事》《长恨歌》、上海在现当代小说和杂文写作中的表现形式,以及莫言的小说《酒国》为聚焦点,对现代中国的文学叙事状态展开分析。第三部分“电影话语:普遍性、独一性与日常世界”,包括两章,分别解读电影《蓝风筝》和《秋菊打官司》的社会学内涵。相较于以上各部分,书前一篇作为中文版代序的、长达39页的访谈“从现代主义到文化政治”和随后一篇24页的导论“90年代中国的文化政治”,对涵盖全书的观点立场,做了更明确、系统的陈述。贯穿其中的一些判断,即便还不能算是完全严格的事实概括,也很值得当作一种面向现实的理论预设,予以关注:80年代的现代化想象是以现代性尚未普及为条件的,而90年代的“后现代性”则是现代性已成现实时出现的问题;这时出现的挑战是叙事学性质的——怎样以分析性、批判性的思考,在一个不完整的故事里讲出这个时代的完整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