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映象》是张胜友新汇编出版的报告文学与散文集,书中的不少篇什曾被选入各类语文教科书,较集中体现了他为文的风范——其歌也真切,其诗也动人的质朴与真纯。人的情感是精微的,又是复杂的。山水情、亲人情以及故乡情虽小却最真切;家国情、同胞情、正义情虽宽泛却连接着每一个你我,最能体现大潮流中的大胸怀。
写蔡天石,没有平铺直叙他忧患的人生,而是从一枚“神奇的石块”开始,倒叙他经历坎坷却坚忍不拔的精神。一个个体人生有出其不意的挫折与变幻莫测的境遇,一个国家的历程也难免风云起伏、坎坷不平,个体与国家互相映衬之中,我们更能体味那句“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的真正意涵。这样巧妙而守真的艺术处理,不只是因为作者有好的文笔、精准的构思,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对祖国以及他笔下人物的饱含深情。《擎起达摩克利斯剑》是一篇揭露经济改革大潮中权钱交易的报告文学力作,作者以一气呵成的功夫将跳梁小丑们的卑劣细节一一呈现,读后没有政论文的任何枯燥之嫌,反而充盈着呼唤社会公平正义的力量,这力量即是通过作者的情感之笔传递给广大读者的正能量。《命运狂想曲》记录了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物雷宇在海南岛走过的一段人生悲欢际遇。结尾处慨叹千秋功罪、谁人评说?而实际上,作者已经以赞赏加惋惜的复杂而纠结的笔触指出一个个体的人,在面对体制性局限时的无奈与悲壮。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怎样精干在历史的大潮中往往是渺小的,真正的功过是非自然由人民评说,由历史评说。
《沙漠风暴——海湾战争纪实》全景式地实录了地球上最敏感地区的一场波及深远的战争,这一战争的成因复杂,牵涉着世界上几乎大部分国家的利益与是非曲直,是人类灵魂的一个表演场。《历史沉思录——井冈山红卫兵大串联二十周年祭》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对有些人来说,“红卫兵”是骄傲与责任的象征,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它却是魔鬼与动乱的代名词。但无论它是什么,却真真实实地发生在了那个疯狂年代并刻下了深深的印痕。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更是整整一代人乃至整个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这记忆告诉我们,历史有时被权力粗暴地蹂躏,人则成为灵魂分裂的人。用公式作判断,虔诚与盲从,幼稚加狂热,是令人痛彻心扉的悲剧,更是令人不忍卒读的闹剧。面对这段复杂而沉痛的历史,作者的心情也是复杂的。作家以“真实的片段”的方式讲述了那被掩盖、甚至被曲解的曾经,在震颤的笔触里希冀曙光、渴望清明,同时也告知当下: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功业与过失,与其挑剔前辈肩头上的灰尘,不如更坚韧地拓宽今天足下的路。
报告文学姐妹篇《让汶川告诉世界》和《北川重生》,共同诉说着一段刚刚发生的与人类文明如影相随的灾难历史。这段历史令我们痛惜、感怀,也警示着我们,在大灾面前,不能垮、不能弯。民族重生、百姓安宁,正是大难之后的真正未来。《天网恢恢——中国公安“清网大追逃”纪实》追述了一个个变绎为演员、僧侣、普通妇人的通缉犯们的落网心路轨迹。既记录了新时代新技术给予人的振奋,也告诫了那些以身试法的人——人生是有底线的,比如对生命的敬畏,对法律的捍卫。在散文《闽西石榴红》中,作者表达了对于血与火岁月中一代伟人的敬意,因为,正是他们点燃了照彻黑暗的光明。《武夷山水情》在情景交融中展开了一幅画卷,这画中的山、水、人,皆惟意所适、真挚动人。《父亲》与《记忆》是两个至亲者在生命深处的跌宕,虽世事苍茫、岁月促老,却永远镌刻在作者的内心。《徜徉巴黎》是在讲述一个艺术之都的历史与当下,也是在感怀比照之中的“我”的祖国。《闽江·映象》与《价值连城》是在说江、说城,也是在说人、说故乡,更是在诉说心灵深处的那一抹永远挥之不去的眷念,因此它成为书的主题、情的致点——闽江映象。
(《闽江映象》,张胜友著,作家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