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对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担当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17日07:25 吴秀明

  牛殿庆和傅祖栋、王岩共同撰写的《和谐:文学的承担——新世纪和谐文学研究》,新近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界定了新世纪和谐文学的概念、内容、功能与意义,探讨了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文化渊源。新世纪和谐文学的提出自有其悠久的“和”文化渊源。中国和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从先秦、两汉,经魏晋南北朝,历隋唐宋元明清,以至近代,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早在三千多年前,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运用“和”的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管子提出“畜之以道,则民和”;老子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和谐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经过上下五千年的生成和发展,不但成为中国文化的向心力,同时已积淀成为东方文化类型或文化系统,产生了独特而又具有普遍价值的智慧结晶,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日本“和”文化就是一例。同时,和谐理念又与西方哲学的古代源流,也即古希腊观念相吻合。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和谐的,或产生于和谐。美是和谐,友爱是和谐,音乐是和谐,灵魂也是和谐。宇宙是天体的和谐,数是和谐的最好表现。”他们有两个流传至今的格言:“什么是智慧?——数”、“什么最美好?——和谐”。早在17世纪初,英国学者罗伯特·勃顿就在其著作中称赞中国人“和平而安静”。上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中国问题》一书中写道:“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之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由此看来,和谐作为一种文化特征和人文精神,已经产生了广泛的价值。正是这种在世界上建立了独具东方智慧特色的和谐辩证思维,为新世纪和谐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和谐社会”这个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来的。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共十八大报告还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文化建设目标。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对人们文化心态的塑造和文化人格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它自然成为契入并探讨“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书所指称的和谐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努力呼应“和谐社会”,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世纪和谐文学作为研究视角,力图作出自己的阐释。显然,这里所谓的和谐文学,并非是狭义的一种文学命名,而是对带有今天时代特征文学的一种广义泛指。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和谐”的人及人的精神状态的关注。而这个“和谐”的人所指向的,就是广大民众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素养和精神动力。这又回到了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文化根源上。

  前面提到的“和”文化历史渊源、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还有社会学、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学、生态位、环境伦理等等,都奠定了这部著作的理论平台。该书以“和”、“和谐”、“和谐社会”为理论基础,通过界定“和谐文学”概念,确立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开拓性和核心地位,进而通过对韩少功、张炜、迟子建、严歌苓、李安、王开岭、雷平阳等作家创作的文本细读确立其书写范式,对其作新的文化阐释和价值定位,揭示作家们在其中所倾注的人文关怀,不失为一条挖掘和谐文学内核、研究和谐文学特色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文学界已先后召开了几次以“和谐”为主题的研讨会,表现了对和谐文学的关注。这都说明了文学界对和谐文学的关注,说明了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文化中文学的精神担当。文学的发达和繁荣,必将推动和谐文化的建设。和谐文化一旦形成并推广开去,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就指日可待了。可见,探究新世纪和谐文学,不仅对当代文学和谐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价值,而且能给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宝贵的思想启迪。但是,当前从和谐社会文化视阈出发,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审视和研究的成果还比较缺乏,将它作为一个现象来整体加以关照的著作也未曾有之。该书中注目于当下和谐文学,将其作为新世纪以来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加以研究,其意义不言自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