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鲜活地存在于浓烈的诗意里,构成《大同风》一书炫彩殊异的特色。
从乡村走来的城市,在一个月亮如花的夜晚,成为乡村的梦。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立的城市精神,这精神一定与这座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有关。而随便一块石头,也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和历史,诉说着脚下的土地和头顶的天空。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犹如这座城市的流水,浸染润泽着这座城市中人的精神世界、气质涵养。一座历史文化积蕴深厚的城市,有可能成为其所属民族与国家的一镜鉴照。大同,拥有这样的资格。
北魏、大辽、金国,三代京华之地,厚土旷野,浩气烈风;雁门关、北岳恒山、悬空寺、云冈石窟、应州木塔、白登山、桑乾河……经天纬地,奇光异射。雪满弓刀,铁马冰河。马背民族拓跋鲜卑氏,将暴风雨所诞生的北魏王朝,化作一滴澎湃之血,注入中国黄龙之躯,赢得中华文明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秦汉中国与隋唐中国,实为两脉色彩别异的文明与文化。正如东西魏、北齐周是北魏国家的变奏曲,杨坚开创的大隋与李渊缔造的大唐,当属北魏羽翼孵化的两个王朝。汉承秦制,唐续北魏。中国由汉而唐,其间有飞桥横空,长虹喷彩,即是北魏——一个雕刻在石头上的伟大王朝。
千秋不老胡汉月,万古长新大同风。北魏,一个触摸中国历史的别样切点;大同,一扇瞭望中国都城发展演变的窗牖,一个天下和美理想的符号寄托与古老象征。
大同境内龙蛇般穿行的外长城,吻合一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划出中国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及农牧两大文明之分野——中国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于此天然分界……
美丽的楼兰古城,美丽在传说中;神秘的尼雅古堡,神秘在神话中;千年古都大同,晨光夕照在今日地平线上。
在大同的蓝天下,绽放万紫千红的花朵——这是大同世界最美的春天。
“大同”,作为一市之名,乃符号而已;作为一个美好理想的寄托与追求,却是人类携手步入大同世界的神圣象征与召唤。
光阴10万年之前,旧石器时代的文明霞彩,就在大同一带流光若水,润染泽被。大同市阳高县许家窑村,乃中国早期智人化石出土之乡。许家窑遗址,定格着北京猿人后裔中的一支,迁徙到此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场景;其以一颗“人类的启明星”在中国学生课本里莹蓝闪亮。
历史镜头由近及远,节节向前推移:许家窑人——山顶洞人——泥河湾人,构成绵绵生息的远古生命链条。
分别发源自山西北部宁武管涔山和左云截口山的恢河、源子河,于朔州马邑村汇合为一条野性雄阔的桑乾河。
生活在桑乾河两岸的泥河湾人,最早点燃了人类文明之光。北京中华世纪坛刻记中国历史文明进程青铜甬道的第一级,便是泥河湾的小长梁。中国迄今发现100万年前遗址计25处中,有21处集中散落在桑乾河流域。
大同民谚:桑乾河里下豆面——汤宽。桑乾河穿流大同地区波涌至北京,初名无定河后称永定河;继而奔注天津海河,汇入黄海第一个大海湾——渤海。
金光闪闪的桑乾河水,流过作家丁玲手笔,成为一部荣获斯大林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小说里散发出的阳光的芬芳,夹杂着桑乾河水的清香,漫过一道道岁月的山坡,浸染着人们早春二月的心田。
许家窑人、泥河湾人,皆属“大同湖”演化史的光辉章节。泥河湾盆地,亦称桑乾河盆地、大同湖盆地。200万年前,“大同湖”浩浩无涯,绿光翠影,荡漾9000平方公里。后地壳运动,湖底隆起,遂成盆地。其间有火山喷发,便有今日大同火山群洋洋大观。火山喷翡吐翠,当地百姓信手将石头捡来稍作雕琢,竟光华炫射,奇美无比,我为之取名“大同玉”。而遮天蔽日的远古森林,摇身幻变为大同侏罗纪煤炭。一树树炽热之躯,一株株碧血精魂,以亿万年蕴蔚的情怀,珠光墨玉地温暖着我们今天的日子。
雁门关外长城下,恒山脚下是我家。雁门关,乃长城蜿蜒晋北而雄然挺脊的一座险关峻隘。赵武灵王、刘邦、李广、卫青、霍去病、杨广、薛仁贵、杨业……都在雁门关踏下绵绵不绝的足音回响。
每逢冬天,雁门关上一丛丛不知其名的小红果,便星星点点、殷殷熠熠,点燃一苗苗大风扑不灭的小火焰,点亮千盏万盏挑着的小红灯笼,让无边的寒冷温暖地感动,让广阔的荒凉拥有一片红烈的生机。
塞上高原的冬天,寒风吹彻,万物失色,就是耐寒的松柏,也青消翠谢,黯然无彩了。惟有这一枝枝的小红果,饱满如初,光鲜色泽,红若珠砂,莹润如玉,守护着生命的坚贞,证明着大自然在塞上的最后一片春色。惊奇之际,信手摘下一粒,轻轻一搓,红亮的果皮果肉便碎作粉末,而黄色的果核却坚如金石。这一小红果,当地老百姓叫它们雁门红。说,老早的时候,这里是一片古战场,鹰闪隼电,残阳苍茫。刘邦困顿白登山,杨家将血战金沙滩,李自成休整大同府……留下斑斑印痕和磨得发光发亮的传说。或许是古时将士的热血凝精结籽,沃野浸染,方有了这红艳欲滴的雁门红果。
自从有了人类,纯粹的自然史就宣告结束。一草一木除了续延自身的植物史之外,也总是折射着人类生长的影子,感染吐纳着人类释放的气息。其实作为生物的一脉,人不过是一种会行走的植物,人类历史一曲一伸的藤蔓中,何尝没有渗透纠结着自然植物的吐纳呼吸……
恒山亦即恒岳,乃“北国万山之宗”。贾岛有诗状描:“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其如“玄牡天根,雄镇朔易,包罗燕晋,拱卫京畿”。《恒山志》:大同为神京门户,而北岳又为大同之门户。
春秋战国,战云密布。赵简子将几个儿子唤至身边,一脸神秘地说,恒山有“宝符”深藏,得之者可继王位。父王话音未落,王子们争相去找,趋之若鹜,旋即皆空手而归。惟赵襄子回禀父王说:宝符找到了!——这便是其后赵国凭据恒山、谋取代国的战略宏图。
楚国张仪也窥视到了恒山军事地理天险,遂向楚王密语:“常山之险,必折天下脊。”拓跋北魏择都平城,先得恒山天然屏障一座,摘取一把“得恒山者得天下”的金石锁钥。
五岳对照五星,恒岳与北辰呼应。其属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五,故以道教圣地驰名天下。北宋神霄派传人元真子张侍宸住持西京大同开元观,其弟子青霞子阎德源接任后曾于大同城西筑建玉虚观,不久又受命提点中都十方大天长观,即今北京白云观。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弟子丘处机,受成吉思汗遣使,远赴西域雪山,途经西京大同,登临恒山,传教授道。元明时期的张三丰,于恒山凝神修道,孕炼精华。
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拓疆扩边,设置雁门郡始,大同城邑历史年轮,已隆隆然碾过2300度春秋的岁月车辙。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是时东胡强而月氏盛,匈奴冒顿杀父自立为单于,东灭东胡,西逐月氏,南并楼烦,遂侵燕代”。刘邦闻之甚怒,御驾北征,反被冒顿单于围困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间戏剧过多少场豪华盛宴,笙歌丝竹,流水曲觞,旋即曲终人散,鹤去楼空。惟有千古一宴——鸿门宴,曲未断,人犹在。刀光里沛公神色惶然;剑影中霸王正襟危坐;觥筹交错,亚父举佩暗示;舞袖云影,张良无心赏美;酒酣耳热,项庄舞剑暗藏杀机;披肝沥胆,樊哙目眦尽裂。谁也猜不出项羽心中的算盘珠子染着什么颜色。众皆宴兴浓稠,刘邦却开了小差,金蝉脱壳,溜之大吉。大丈夫屈伸自如,三十六计走为上。刘邦做了千秋帝君,项羽博得了盖世英名。偶然性里蕴藏着必然性的因子,历史人物性格的规定值,乃历史逻辑选择的凭据。所有情节与台词,一板一眼,都写在历史无言的剧本里。
眼下,冒顿40万骑精锐,分别以青白红黑四种颜色排兵布阵。站在白登山放眼望去,东西南北一片色彩的海洋,像秋天塞下丰收的田野,像一卷古老的阴山狩猎岩画。“平城之下亦诚苦”的刘邦,面色惶然,惊魂不定,瘦高瘦高的个子,迈着两条长长的腿,从窗到门七步,从门到窗七步……悲愁哀叹声中,蓦见帷帐掀起,带一束晨光,羽扇英姿,走进谋臣陈平。事以密成,物以泄败,如此这般……陈平一锦妙计,若金霞破雾,新月射岫:施以和亲之策,换得金蝉脱壳。
书归正传,言归正题。学术尚论,以论见鲜锐且论证博辩为尚;散文贵散,贵在形散而神不散——云卷云舒兮心动,水激水缓兮魂流。
建筑在中国古代,以风水择为首要:“凡立邦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其次必论形势:“近为形,远为势;形言其小者,势言其大者。”形须近察,势可远观;形乘势来,势借形威。
西晋建兴元年(313年)拓跋猗卢创建北魏前身代国,以盛乐为北都,修秦汉平城为南都;北魏登国元年(386年),拓跋珪于平城西北牛川(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聚集拓跋各部首领,恢复代国,所谓“牛川会师”,改国号为“魏”。初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公元398年迁都平城,“自五百里内缮修都城,魏于是始有邑居之制度”。北魏王朝以平城为福地,坐拥北国河山96年。
自秦汉始,经魏、晋、拓跋代、后赵、前燕、后秦、北魏到北周,即公元前200年至公元556年,平城之名响彻历史757年。
隋唐称平城为云中或云州、恒州。唐武宗设武装建制于此,所招募将士源自多样民族,遂取“大同”之名,曰“大同军”,并设“大同道都团练使”和“大同军节度使”。——红日破晓,飞霞万箭,大同之名诞生之始,历史就赋予她甲光军旅的气质与威武刚毅的血性。
明洪武五年(1372年),受命征虏大将军的徐达,率师北伐,征讨北元,安营扎寨大同府。大同煌煌名气与眼前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景象,在徐达心中反差激起一种神圣使命与责任。他徒步绕大同城走了一圈,又登上城南一壁墙垣,四顾半晌……
月亮升起来了,静静地照在大地上,所有日光下的喧嚣都像一场梦飘散而去。树木不再摇曳,花朵睡得香沉,一窗窗的灯火闭上了眼睛,连狗的叫声也同古典打更声一样,好像都沉没在了唐诗宋词的韵辙里。只有月亮在天上走着,神态安详,闲身静影,仿佛世间压根儿就没有发生过什么。
是的,世界从来不乏这样的宁静,仿佛压根儿就没有发生过什么。宁静,是一缕美丽月光,灵巧穿过私密锁钥,照亮人性的卧室与抽屉。
回到营帐的徐达,无意赏观朗月静夜,他需要宁静,他就是一片宁静——披衣伏案,勾画一幅修筑大同古城的草图。
大漠孤烟直,塞上旭日红。天亮了,徐达手搭凉棚,望了一眼东升的太阳。塞上端的是高天流云,一望无际。阳光如此干爽纯粹。你来回走动,哗哗啦啦,仿佛就碰出了金属的响声。
徐达忽然想到了湿漉漉的江南,想到了江南绵绵梅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想到《大雾垂江赋》里“讶长空之一色,忽大雾之四屯”的句子。说不清为什么,徐达竟独自笑了起来。徐达的笑声,也像塞上的阳光,洪亮,蓬勃,灿若金石。
徐达统兵克营出奇制胜,筑关修城若有天赋,明代北京城版本,即为徐达所创意构图。
北京以京都之尊,辉耀元、明、清三代,其建筑风格以一条中轴线最为昭著。此中轴线将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珍珠般穿连成串。紫禁城即宫城,所谓皇宫,其名取自“紫微”星垣。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将环绕北极星周围的15颗星星统称为“紫宫”,或“紫微宫”、“紫微垣”。北京城中建筑纷呈错落,却环绕中轴线铺陈排列,形成东西对称呼应的古雅格局,博得一些外国专家学者翘着大拇指夸赞。
徐达与大同别有一番情缘,其女儿后来在大同代王府里做了王妃。他将修建北京城的技法用之于大同,两城互为参照,一枝两花。《大同府志》载记:洪武五年,大将徐达将唐、辽、金、元旧土城,裁成面积3.28平方公里的正方形。或增其旧制,或破土新筑,官署、知府、民居院落营造一时。
大同城墙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方为基础,分段逐层夯成。城墙折角,雄立四座角楼,西北八角楼起于八卦十二方位之首“乾”位,曰“乾楼”或“八角楼”,因其高峻拔萃,亦称“镇城之楼”。人们常常登楼揽胜,遂名云中八景之一“镇楼秋爽”。
乾楼之东的望楼——洪字楼,结构与造型甚为精美,属望楼之最。望楼为中国古城墙之鲜见,乃研究中国城垣建筑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
(摘自《大同风》,作家出版社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