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伦理叙事的探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28日07:37 魏雪枫

  周保欣的《伦理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是一部从伦理的视角观照中国当代文学的专著。一方面将作家在创作中对伦理道德的叙述同其自身的态度情感、价值取向相联系;另一方面将作家的道德叙事放置在时代特殊性之中,从文学史的角度来探讨作家伦理叙事的理论与实践。

  该书采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从伦理道德的立场解读当代文学呈现何种伦理、如何呈现以及在伦理叙述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这是当代文学研究建立在跨学科基础上的一次创新。从伦理角度着手,必然要涉及到文学对伦理的叙述。在该书的上编,作者从家族、乡土、底层、革命、宗教、官场、生态、两性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叙事形态入手,探究当代社会道德语境下文学自身发展的意义。比如第一章,从历史叙事渊源讲起,写出当代作家们有关家族叙事的“实录精神”和“春秋笔法”。“实录”体现在消解左翼以来家族小说中的意识形态神话;“春秋笔法”则重在指出作家既写出历史自身的复杂性,又赋予历史以道德基础的特点;从而在家族叙事大的历史背景下,展现对家族文化之制度恶、人性恶的批判,进而对家族小说如何发掘出具有当代意识的“他者”伦理,重构一种“社会人”伦理。在“底层叙事”中作者不仅指出当代底层叙事“唯物质主义”“泛苦难化”“恶的书写”的伦理特征,还指出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作家的“视点匮乏和泛道德主义”,进而提出“恢复现实主义”、“重建启蒙思想”等对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当代文学伦理叙事的构建。

  该书层次分明,上下两编扇状开合,收于一点。上编从具体创作类型出发,涉猎广泛叙事形态,收于伦理叙事这一中心;下编从普遍意义上的理论出发,结合当下语境展开,收于叙事伦理这一中心。从该书整体来看,上下两编内在的暗含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普遍,从个体到整体的思维逻辑。具体而言,在上编“革命叙事”中,就新历史小说对革命的“新”叙事结合作家作品做出了详尽的分析:以“人性病理学”“生命之轻”对抗“十七年”红色经典小说的“身体献祭”“崇高正义”;以“虚构革命者”讲述“世俗伦理层面的革命”代替“真实英雄”演绎“神性伦理层面的革命”。作者通过文本层面的具体比较,从而得出,新历史小说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搁置、对抗乃至替换。这种观点在下编《“文学性”:道德审美位移与悖谬》得到了理论意义上的整合和延伸。将“道德搁置”这一伦理叙事现象从理论上找到根源“悬置道德审判”,又将这一理论贯彻从新历史小说的实践一字排开,拓展至先锋小说、新写实、新状态、新体验等叙事形态。从而使上下两编在内容、主题乃至结构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加强以及呼应,使该书浑然一体,井然有序。

  该书将当代文学所涉及的道德同西方文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相比较,从特定历史出发,拓宽了文学研究视野。这种研究方法潜在的耦合了伦理批评的核心观点,即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形式,真正做到了伦理形式同伦理内容研究的有机统一。比如第九章,作者将中国文学“重道德”的伦理内质同西方文学“重审美”的文艺特质相比较,同时,又以时间为纵轴,梳理出中国古代文学“文以载道”的历史渊源,得出不同文化生成机制下、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文学具有“伦理中心主义”的特色。这种“中国特色”的伦理文化在文学上即体现为“过度关注经验世界”,强调“家国天下的宏大叙事”等特点。从而在中外、古今的比较之中发现当代文学伦理叙事的历史成因以及作家为突破历史局限所付出的努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