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品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26日07:22 李林荣

  特约撰稿:李林荣

  《一个人和新疆:周涛口述自传》,周涛口述,朱又可整理,花城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

  作家以写作为业,但不是每一位作家都值得为自己作一部传记。因为精彩的创作背后并非都有精彩的现实人生做支撑。何况,恰到好处的自我描摹和自我总结,难度更在可以天马行空的虚构之上。新边塞诗派的主将、“解放散文”的倡行者周涛的这本新书《一个人和新疆》,虽标名“口述”,实际的话语风致却与他驰骋散文创作30年的笔耕路数一脉相承:微观传神,宏观畅达,时时处处闪现出一种从凡常生活经验中化腐朽为神奇的妙趣。全书21章,历述1946年到2012年作者从出生地山西来到北京,再到迁居、成长于新疆而跋涉、收获于文坛和军旅的人生遭际。一路走来,遍布曲折,却也机遇重重。一种承自父辈的“天降大任”的豪情的促动,一个渐行渐近的文学梦的引领,一片广袤、苍凉而又满含温厚的土地的滋养,合成了周涛亦文亦武、“半汉半胡”的生命谱系。但诗人的超迈和散文家的质朴,总让这生命谱系的每一片段,都展现得雍容大方、爽快坦荡。因而,在“童年”、“进北京”和“到新疆”几章里,作者固然是在为自己寻根,但更是在侧写和小写当代中国史的开篇;在“中学时代”、“乒乓岁月”、“恋爱”、“我的大学”几章里,也不仅有作者个人的青春故事,更有入疆干部阶层和乌鲁木齐城市发展的历史侧影。而占全书多半篇幅的“文革”、“在伊犁”、“吉木萨尔纪事”、“喀什八年”等10章,就愈加明显地是在用个人的切身经历,来映照、见证和丰富一段宏阔的社会史和文学史。熟悉和爱好周涛作品的读者,从中也可以了解到与周涛《山岳山岳,丛林丛林》《游牧长城》等重要作品问世密切相关的趣事秘辛。

  《野渡》,严彬、马培杰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开卷有益”的古训虽然动听,却不能保证所有的书都有益、所有有益的书都能被人充分理解。好书和好的读书人,还需要凭借读书以外的途径相互发现。“凤凰网读书会”2010年至2013年精选集的文学艺术卷——《野渡》,收入的正是这种作者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的14个现场的文字实录。很显然,这类活动最特殊的意义不在于简单的营销造势,而在于对书中的内容能够有所扩充、对阅读的直感能够有所深化。照此来看,《从废墟到花园》中朱天文创作心理的自我描述,《穷,以及经验匮乏》中梁文道娓娓谈出的香港文人生态和香港写作经验,《我的写作生涯的痛与情》中严歌苓文学生活的回顾与展望,《耄耋之年回眸诗歌传统》中洛夫诗歌理念的新阐发,《春秋的老实人和天真汉》中李敬泽对历史典籍和文学现状的精辟妙悟,《中国式优雅》中披露的白先勇从《牡丹亭》转向《玉簪记》的复兴昆曲新征途,这些信息堪称全书魂魄。

  《误解的对话:德国汉学家的中国记忆》,李雪涛著,新星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误解的对话”是一个容易被误解的书名,同时,也是全书视角的出发点和观念的总轴线。为阐明其意,作者特列一篇以这一书名为题的42页长文,做全书的“代序”。在域外的阐释学常识和海外学者引申的“去脉络化”和“再脉络化”机制中,所谓“误解”,正是对理解的明辨,主体换位,背景变易,再现的认识对象不能不被“误”置、“误”解。在海外汉学和本土国学的对观中,这种相互误解不可避免。书中第一辑收两文,《“汉学”与“国学”》《试论民国时期德国汉学与中国学术界之互动》。前为作者与台北“中研院”外籍学者何乏笔的对谈,探讨了“汉学”和“国学”各偏一隅的理据危机和学科困境,提出面向现实的主体和文化语境多元化的学术实践预设;后为史论,归集并重评了1920年代至1940年代初中德学术交流和学者往来,以及德国在华设立学术机构、开展学术研究的相关史实。第二辑收文7篇,除《汤若望笔下的明清之变》一篇外,其余6篇都是记述福兰阁(1863-1946)和傅吾康(1912-2007)这对德国汉学家父子的。他们父子在不同的时代里,同样都在中国生活过13年,同样都在国际汉学界声名卓著。对他们学术人生画卷的详实呈现,不仅具有深描德国汉学史个案的意味,更能显明作为学术的“汉学”和作为个人的汉学家,交互于客观和主观、总体和个性两端的生动、复杂情形。书中第三辑收文8篇,均为学人学理的个案评析,涉及荷兰汉学家许理和,德国汉学家罗哲海、白乐日、卫礼贤,以及曾在德留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熊伟、乔冠华。

  《哈佛日本文明简史》(插图修订版),(美)阿尔伯特·克雷格著,李虎、林娟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年1月出版

  邻人缘于居处,迁居即可选择;邻国系于疆土,相处必须相知。而且,越是在相处不谐的时候,越是需要更深入的了解。日本的“中国通”太认真,而中国的“日本研究”则多皮相。这是鲁迅那代人曾有过的感慨。弥补这样的缺漏,一是多看看日本人是怎么研究我们和他们的,另外,也得留意别国对于日本的研究。这本图文并茂的《哈佛日本文明简史》,篇幅虽简,立论甚精。作者阿尔伯特·克雷格(Albert M. Craig)是美国资深的东亚研究专家,多种日本史研究的学术代表作在国际学界具有权威地位,这本日本文明简史译自他2013年对此书的修订再版,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增加了新的数据、图文资料,补写了关联现实的新内容。全书分五章25节,扼要而系统地介绍了日本从人类社会之始直至当前的历史进程。与寻常见惯的同类著作相比,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有三,一是确认了人类文明自亚洲大陆东北和朝鲜半岛分批进入日本的历史线索;二是明辨了奈良和平安时代(7至12世纪)日本对中国的制度、文化和宗教经历了先了解、学习,再移植、改造,最后全面加工重构的过程;三是梳理了德川、明治、大正时代日本帝国主义政治力量兴起的社会思想背景。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