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斯特曼(M.L. Stedman)生于在西澳大利亚,目前定居伦敦。她的处女作《大洋之间的灯光》(The Light Between Oceans)于2012年3月出版。该小说一经出版就获得评论界和普通读者的如潮好评,并迅速登上《纽约时报》十大畅销书榜单。目前,该小说已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澳大利亚、英国、爱尔兰、意大利、丹麦、加拿大等国也一直名列畅销书之榜,大有风靡全球之势。梦工厂正致力于该小说的电影制作。“萦绕于怀”、“海雾朦胧”、“肝肠寸断”是读者评价斯特曼这部处女作最常用的词语。故事发生在斯特曼的家乡,西澳大利亚海岸线附近的小岛上,主人公是一战后退役的老兵和他的妻子,他们安家于前哨基地,虽没有子女与其共享天伦,但却婚姻美满。不过原本过着平静生活的他们,却由于一个惊人的决定,被卷入一场场云谲波诡的事件中。应《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文学编辑马乔里·科赫之邀,斯特曼就《大洋之间的灯光》接受了专访,谈了她的处女作、世界观,以及如何实现从律师到作家的华丽转身。
马乔里·科赫(以下简称“科”):《大洋之间的灯光》这个故事是如此的美意朦胧,感情强烈,从某种角度来讲,也很与世隔绝。您是如何获得创作灵感的呢?
M.L。斯特曼(以下简称“斯”):对我而言,写作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我只需要跟随着脑海中闪现的一幅图画、一个短语或是一个声音游走。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一座灯塔和一个女人,我能断定,那是在遥远的过去,在西澳大利亚的一个小岛上。而后,一个男人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能觉察到他是一个守塔人,而且故事是以他为主线展开的。然后,一条小船被冲上了岸,船里有一个死去的男人。我继续向船的深处看,发现还有一个活着的婴儿。我不停地写下去,就是为了弄明白,这些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人们究竟是谁,事情究竟会怎样发展下去。
科:你所塑造的几位人物都遭遇了严峻的道德考验,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做出了糟糕的决定,但到故事的尾声,我们渐渐地理解了他们,并发现他们都是有同情心之人。您认为这是对您世界观的反映吗?
斯:这种情况就仿如那句格言:“要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我认为人性本善。当然,对于善的看法可能因人而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但我坚信,那些误入歧途的人也同样能够获得他人的怜悯和同情。我并不是说要纵容恶劣的行径。但是我们要明白,做人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艰辛的课题,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当我们都心怀一颗同情之心时,怜悯和宽容就会治愈这个社会。
科:故事主要是关乎爱的丧失,或者说对丧失爱的恐惧。您认为这种恐惧是人类经历的内在驱动力吗?
斯:你可能会害怕失去你所拥有的爱,因此我认为,这种恐惧的驱使作用恐怕是早已先行一步。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爱能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爱不仅仅是索取,也是给予。爱用它无限的表现方式赋予我们的生命以真谛。
科:小说中的情节刻画,既逻辑缜密又干净利落。您在细节掌控方面能够做到如此滴水不漏,您是否认为律师的职业影响了您的写作风格?
斯:我喜欢将情节描述得饱满充实。我认为我在法律方面的素养影响着我的写作,最为明显的是它能让我更自由、更自在、更自发地去写作,而不需要事先详细地构思情节。律师可能擅长于组织行文的结构,因此文学创作更像是本能的反应,而不是深思熟虑的产物。你说得很对,法学上的训练确实在细节的处理上有所助益,它会让行文内容前后一致,避免自相矛盾。
科:谈及这部小说的场景,全书似乎浸润着爱,是因为海滨的景色对您有特殊意义吗?
斯:没错!每当身处海滨,我总是幸福满怀!西澳大利亚的纯美景色曾伴随我的成长,因此能够将这美景载入书页,描述我终生所深爱着的这片土地,我的确是乐在其中。
科:您最敬仰的作家有哪些?您认为他们之中有谁影响了您的这部作品?
斯:我能想起来的特别喜欢的作家有(排名不分先后):格雷厄姆·格林、乔治·艾略特、欧内斯特·海明威、F。斯考特·菲茨杰拉德、科马克·麦卡锡、简·加达姆、安德烈·纪德、伊恩·麦克尤恩、伊迪丝·华顿、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等等。我认为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拥有对世事无所畏惧的目光,对人类心灵的洞悉,对语言的娴熟驾驭。这些品质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受益匪浅。因此,我要重现这些品质,哪怕仅仅是蛛丝马迹,以飨读者。
(孟宪华 李阳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