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卓著 女中俊杰——读祁淑英的《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11日15:15 魏 丛

  著名作家祁淑英经过长期准备,10多次采访,历时8年,几经修正,撰写成传记文学《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以下简称《何泽慧》)一书,笔者读后收获良多。现将读后的几点感受分述如下,与读者朋友分享、参考。

  倾听作者真诚的呼唤

  谁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们。但是,从媒体开始热炒80后,到后来的90后,00后,年轻的一代被认为没有责任心、自私、叛逆、缺乏思考能力的一代。诚然,这其中或许隐含了独生子女骨子里的优越感,但笔者以为,是社会风气的变化造成了一些年轻人走了歪路。走进书店,菜谱、酸文、美妆、服饰、八卦类图书满目皆是,而真正传统意义上的精神食粮却被越来越商业化的图书生生挤至边缘。在这样的时代,祁淑英作为一个作家,以其良知,以其社会责任感,坚守在这块精神阵地,用其特有的艺术技巧,将一个又一个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介绍给读者,剖析一个又一个科技大师的高尚情操及美好的精神境界,以一座又一座丰碑为标,力求引导年轻一代走向理想家园,这样的精神,是值得尊敬的。

  祁淑英先生曾经说,她之所以热心撰写何泽慧等科技伟人,还因为她平生最为尊重的便是科学家,在她看来,是科学家的创造和发明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改变了我们人类的生存状态。所以她认为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尽管她采访与写作科学家的旅程是艰难的,曲折的,但是,她无怨无悔,她似乎是乐在其中。祁淑英先生自退休后,曾连续为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邓稼先、袁隆平等多位科学家作传,在她看来,为我们国家的科技伟人——受到人民群众普遍尊敬和爱戴的科技伟人作传,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她曾说,作为一个女作家,能够再一次拿起笔来,为一位功勋卓著的女科学家——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院士作传,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笔者相信,这份发自内心的自豪,正是她年近80仍然笔耕不辍的动力之源。

  何泽慧院士在原子世界驰骋几十年,锐意创新,无私奉献,为我们国家发展原子能事业,为研制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做出了卓越贡献,正因为无数人像她一样忘我的付出,才使得我们国家确立了世界军事强国的地位,但她却是他们之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从这一角度讲,称其为女中豪杰决不为过。

  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科技创新,科技强国”的伟大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响应,使得我们国家跨入了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的新时代。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助力,不知有多少人将期盼的目光聚焦在他们的身上。所以,我最想推荐青少年朋友阅读此书,在选择专业与职业的时候,在为自己策划人生之路的时候,我期盼他们能够多考虑祖国的需要,而不是个人的得失。毕竟,现今的国际社会,并不比几十年前更为和平,青年人手中握着一把钥匙,在英文中,钥匙有关键的含义,他们的选择,也是决定祖国未来的关键,倘若我们胸中澎湃着的是热血,哪怕孤身风雪冷?我想,伟人的故事如能激发年轻一代努力扛起兴国的大旗,肯于负责,敢于担当,才是作者想要看到的。

  塑造科研战线的女中豪杰

  本书的主人公何泽慧自幼生活在一个开明进步的家庭环境中,这培养了她自尊自励的坚强性格。青年时代,她冲破重重困难,留学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与钱三强成婚后,在约里奥·居里夫妇领导的法兰西居里实验室工作,与钱三强一起,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被西方媒体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新中国诞生前夕,何泽慧与钱三强一起,冲破重重阻力回归祖国,是我们国家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作为原子能事业的幕后英雄,她几十年来如一日,攻关不辍,曾经为我国第一颗氢弹的设计提供了自己的参考数据。

  何泽慧院士几十年如一日满腔热情地扶植年轻人,甘为人梯。50年代以来,她先后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在她亲自指导下,在核物理方面完成了许多科研课题,而经她亲自修改后定稿的论文达几十篇之多,却坚持不署自己的名字。在荣誉面前,她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何泽慧院士这种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的高尚情操,博得科技界的高度赞扬。她的同窗好友、功勋科学家彭桓武院士在何泽慧90寿辰之际写下了如下的贺词:

  母校苏南才女,他乡晋北木兰。

  军工博士换科研,总是心怀国难。

  大力协同作战,人员设备支援。

  多方筹办尽超前,应急忙中不乱。

  何泽慧与我国多数知识分子一样,走过的历程是曲折的——她经历了对封建残余势力歧视女性的顽强反抗,经历了反法西斯战争, 经历了新中国的诞生,经历了历次政治运动,经历了大跃进,大饥荒,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批判斗争,下放“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当然,也经历了科学的春天和改革开放。其经历之丰富,自然是这位主人公的人生轨迹。然而,作家在这部作品中,始终紧紧沿着主人公刻苦攻关、锐意进取的主旋律展开,深刻描摹了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进而折射出了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

  《何泽慧》这部作品,既是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又是时代的风云录,也是对一代优秀知识分子高尚情操讴歌的诗篇。作品中主人公何泽慧,面对曾经的苦难,没有艾怨和叹息,惟有对理想的坚定,对生活的坦然,对事业的真诚。“真诚”,是何泽慧优秀品质的最核心的部分。“真诚”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何泽慧身上所体现的坦荡与真诚,正是当今社会所缺失的优良品质。如今的科技界和日常生活中,总不乏谎言、虚伪与造假。深入挖掘优秀知识分子的精神财富,大力张扬优秀知识分子坦荡做人、真诚做人的美好品德,应是传记文学作家的社会责任。有人称,这关乎国民人格的建设,关乎国民文化价值的弘扬,也关乎“立人”之根本。我以为,《何泽慧》这部作品,便彰显出了“立人”之根本,值得向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推荐。

  对爱情的忠贞与对人性的彰显

  何泽慧在原子能领域的学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对于何泽慧这样优秀的科学家,其人格力量体现在她身上的方方面面,既体现她站在科学技术最前沿的不倦探索与追求,体现在她对报效祖国的执著与奉献,同时也体现在她对美好感情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何泽慧自幼聪颖貌美,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后,被誉为“清华园美丽的女神”。她与同班同学钱三强相知相恋。1936年各自赴欧洲留学,何泽慧赴德国,钱三强则赴法国。由于战乱,二人近十年杳无音信。何泽慧独身在异国他乡,惟有音乐带给她慰藉。作者这样写道:

  “每当她的耳边响起贝多芬的《英雄》乐章时,总会引起她幸福的联想,那悠扬的乐曲声,使她联想到钱三强引吭高唱的《满江红》。她便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身在异地的钱三强,那个喜欢给她唱《满江红》的钱三强,因战事的阻隔,几年来沓无音信。因战火作乱,苦于近十年不得相见。但是,爱情却把两颗纯真的心灵,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如同对待科研项目一样,何泽慧对待爱情的态度,同样是那样执着,那样专一,忠心耿耿,一丝不苟。她心目中的钱三强,仪态万方,气质高雅,讲起话来,那样亲切,那样深邃,那样动听,一如他的歌喉。

  “何泽慧来到德国以后,常常在夜静更深时,独自一人徘徊于草地上,许久许久地凝视高天明月,犹如凝视着远方的恋人。有时,她站在月光下,似乎有一种失魂落魄的感觉。因为那皎洁的月光,使她忆起了清华园,使她忆起了在清华园与他相遇相知的恋情。

  “这天晚上,她再一次来到海德堡威廉皇家核物理研究所的草地上,痴呆呆地凝视着那一轮圆月,像是遥望远方的亲人,她仿佛听见了他那高吭的歌声。她深信,钱三强还是过去的钱三强,她心目中的知音,只有他一人。生活中,觅到一位真正的知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她看来,能够找到自己真正知音的人,可算是人生中莫大的幸福啊!”

  作家对上述美好感情的描述,是多么生动,多么感人啊!一改多数人对科研人的刻板印象,写出了优秀知识分子人性的丰富多彩,像这种对人物人性的描写,对人物美好感情的描写,在脸谱化、年谱化的传记中是难以见到的。这说明写科学家向科学前沿阵地艰苦攀登的同时,并不妨碍对其人性的刻画,反而能够将优秀知识分子写得更为鲜活,写出其独特的人性。

  其它诸如对于“25个字情书”的描写,对于“巴黎婚礼”的描写,都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独特的人性和爱情。铀核裂变中“三分裂”“四分裂”的发现,我国大漠荒原升腾的蘑菇云,就是这对科学伴侣珠联璧合、辛勤攀登结出的累累硕果,是何泽慧与钱三强夫妇献给原子世界的厚重礼品。

  罗曼罗兰说过:“一个贤淑的女人就是尘世的天堂。”正是由于何泽慧与钱三强的甜蜜爱情,为他们的学术长跑注入了不竭的动力,使他们在原子世界大展雄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也走过了成功的人生历程。这便是何泽慧与钱三强的爱情生活带给我们的启示。

  惟妙惟肖的细节艺术

  阅读《何泽慧》这部传记文学作品,我以为是一种艺术享受。作家的创作激情和对细节的生动描写,感人肺腑,扣人心弦。

  作家祁淑英是一位年近耄耋的女作家,具有多方面的艺术素养,在写作本书之前,又经历了漫长的积累过程。她青年时代担任报社的记者、编辑,中年时出任杂志社的主要负责人,老年时又任出版社的负责人,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丰厚的人生感悟。她写过新闻、特写、报告文学,出版过长篇小说、文学研究专著,涉猎过多种文学体裁,尤其她撰写的报告文学作品,曾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退休之后,她撰写了多部科学大师传记作品。这一切,都为《何泽慧》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何泽慧人生历程的把握,显示了作者驾御、把握宏大题材的深厚功力和魄力。何泽慧是科学巨匠,也是女中豪杰,她多年担任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可说是我国原子世界的领军人物,具有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让人艳羡的学术成就。但她却声称生前不作传,祁淑英选择这样的传主本身就意味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表现出了作者的勇气和自信。一般说来,科学家的生活是刻板、枯燥的,要写出可读性就要付出更大的艰辛。而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作品却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究其所以然,梅花香自苦寒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写好这部书,作家不顾年迈体弱,历经寒暑,历时8年,查阅资料,采访传主,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作家以自己的精神感动了传主,终于听到了何泽慧院士埋藏于心底多年的倾诉,帮助作家更深入地进入了传主的精神世界。

  作家祁淑英充分研究了传主的资料后,在叙述何泽慧的人生历程时,以热爱祖国,热爱科研事业作为贯穿她一生的主线,显得境界高远,大气、脱俗。从外祖母的家训,出国留学,恋爱结婚,归国后在原子世界的驰骋和登攀,一切都以爱国主义为主线来贯穿,使全书洋溢着一股阳刚之气。而在细节描写方面,描写传主的亲情、爱情、友情时,描写家乡风光、爱情氛围时,则写得细腻、动人,充满诗情画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显示出多年历练的艺术功力。下面是作家对何泽慧生于斯,长于斯的苏州的一段描写:

  “……苏州是一座美丽的水城,浩浩荡荡的京杭大运河,到了苏州便变得水平岸阔。那浩瀚的太湖,更是为这座城市提供了无尽的水源。走进苏州巷陌,只见一耸耸古塔,一道道小河,一座座小桥,构成了玲珑别致的风貌。‘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苏州小巷里的古木花树之盛,也为全国所少见。从巷陌里向左右住户看去,众多的小院里都有花木盆景,有的盆景映衬在古窗上,藤影朦胧,许多小院的古树上还筑有错落有致的鸟窝,别有佳趣。苏州城的百姓,很多以种花谋生,那些卖花的姑娘,在苏州城的水巷荡起双浆,载着鲜花叫卖。品种多为白兰花、茉莉花、栀子花等常见的香花。晨风轻拂,吹动一船芬芳,香了水乡清波。泽慧姑娘舍不得采摘父亲花坊里的香花,而是花上两个铜板,或是买上一对白兰花,或是买两只栀子花,佩于胸前,人走到哪里,花香就伴随到哪里。那情景真是妙极了。在不知不觉间,这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少女早已与苏州水乡融为一体了。

  “在何泽慧的心目中,苏州是人杰地灵的风雅之地。夜晚,从寒山寺传来的浑厚悠扬的钟声,这使得她由得忆起了唐朝诗人张继留给后人的诗篇《枫桥夜泊》: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听说,作家祁淑英曾先后四次造访苏州,丰富的生活积累,使得作家将人间天堂苏州城描摹的惟妙惟肖,色彩纷呈,其语言功底也可见一斑。作家当写到何泽慧与钱三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战火的阻隔而分居两地长达十年之久时,她写到这样一个细节:

  “爱情的距离,能产生美,也能产生痛苦——对于相爱的双方来说,长期的分离,无疑会造成刻骨铭心的折磨。儿时外祖母给她讲述了牛郎与织女的故事。牛郎与织女之间的距离,来自于神意,那是非人类可以抗拒的。但使牛郎织女相隔绝的却有着一个神话传说中的界河——银河。牛郎和织女在银河两岸的守望,实则是对命运的抗争。命运所做出的妥协是:允诺这一对天堂的情侣每年搭鹊桥相会。那条银河是人类所知的最残酷、最不幸的河流。牛郎和织女只能望河兴叹,他们彼此艰苦地守望着,他们默默地承担着那一份心灵的煎熬”

  “此时此刻,何泽慧感悟到,天上人间如此相似,如今,她与钱三强面对残酷的战火这条可怕的银河,他们只能彼此艰苦地守望着,同样是彼此默默地承担着那份痛苦的煎熬。但是,她也欣慰地体味到,越是接近神话般的爱情,越需要为之做出牺牲,越要为之付出代价,彷佛不如此,则不足以证明其珍贵”

  “此刻,她忆起了外婆在她待字闺中嘱托她的一句话:‘作为一个女人,这一生之中,要守住一个人,守住一个家。’于是,她默默地问自己:她一心要守住的那个人,他的事业是否顺利?他的身体是否康健?他是否也同样思念着他所怀念的亲人?……”

  记得一位作家曾说,人需要一个遥远的光点,需要仰视星斗,在星光的映照下,让那份真诚与那份纯净变得更加具体和清晰。于是作家祁淑英适时地抓住了何泽慧仰望星空这个细节,敏锐地感受这个细节,潜心经营这个细节。

  笔者以为,细节在传记文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细节是传记文学的底蕴,细节带给读者的是永久的记忆。

  至善至美的结晶

  笔者以为,作家祁淑英的创作思想很是纯笃的,她似乎总在以真善美的、和谐的理念开掘传主的生平;她的作品似乎总在追求一种至善至美的高尚境界。《何泽慧》这部传记文学作品,可说是至善至美的结晶——因为她传递给人们的是一种向上、向善的精神。高尔基说:“人在很多方面还是野兽,而同时人——在文化上——还是一个少年,因此,美化人,赞美人,是非常有益的;它可以提高人的自尊心,有助于发展人对于自己创造力的信心。”

  在这部传记文学作品中,作家祁淑英对于传主何泽慧的描述无疑也是一种有益的赞美,无论是作者还是传主,她们带给青年一代的将是高尚的审美理念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