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报告的个体叙事——读钟日胜《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27日06:09 李运抟

  《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是我国第一部反映中国医生在非洲工作和生活经历的纪实作品,作者钟日胜是一位出色的麻醉师,作为业余作家,创作是他对文学这种特殊“人学”的自我阐释。《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援非医生工作的艰难、中非传统友谊的源远流长,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深切的生命思考与浓重的人文情怀。

  介于报告文学与散文之间的《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体现了跨文体特征,全书共11章,基本采取历时性结构。每章都由数量不等的故事组成。这些涉及各个社会领域和文化场景的描述,多数是散文笔墨,不仅可以独立成篇,还能给人一种别开生面的阅读感觉。原生态气息的叙述氛围、真实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生动的细节描写、情真意切的个人感受、朴实自然的叙事语言,共同构成了《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散文化叙事特色。

  第一章《光荣与梦想》展示的是非常真实的个体感受与心态。如个人情感纠葛和婚姻状况、是否参加援非医疗队的复杂心态、医疗队队员学习法语的过程等等。第三章《开展工作》中,作者描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医疗态度:一台已经定好的紧急手术,古巴医疗队队长阿布列多医生体现的是敬业精神,黑人麻醉师却因参加并不紧要的宗教仪式而离去,两相比较令人感慨。而所有这些现实情况,都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人事行为予以原生态呈现的。

  《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在个体叙事中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如作者描述了很多黑人孩子的天真可爱,但对孩子们苦难与不幸的生存状况更表示了忧虑不安;关于黑人妇女的善良、坚韧与痛苦,作者同样深感悲哀。浓郁的人文情怀给《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增添了不少温暖色彩。

  作为一部反映中国医生在非洲工作和生活经历的纪实作品,《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虽然是一种个体叙事,但同时也是一部涉及领域广泛、文化信息丰富、视野开阔的全方位的报告。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医疗队在非洲工作的艰难与贡献、医疗队员生活的种种困难、队员们与民众交往的喜怒哀乐,也看到了尼日尔医疗卫生现状的落后、艾滋病的严重和疟疾的可怕、尼日尔遭遇的大饥荒及灾后霍乱爆发的惨痛状况和当地的文化风貌与风土人情。正如第四章《逐渐了解尼日尔》的标题所说,我们也是在阅读中跟随作者走进尼日尔,开始逐步感受这个世界上最炎热干旱,同时也是最为贫穷的非洲国家的方方面面。

  这种全方位报告中,《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传递的文化信息也颇为丰富。其文化信息的传递与思考,并非如很多宏大叙事作品那样,多为“知识爆炸”和形而上的评判,而是经由很多原生态的场景自然显示,体现了一种水到渠成的叙事效果和春雨润物般的文学魅力。可以说,《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的文化信息传达是不留痕迹的自然流淌。

  作为域外题材创作,倘若缺乏国际视野或者世界眼光,很多事情就难以分辨。《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在这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除其他部分注意了国际视野比较之外,第七章《希望与危机的较量》、第八章《非洲之忧》和第九章《非洲小城的国际关系》从正面叙述了尼日尔的政治、经济、外交状况,体现了作者比较开阔的国际视野。

  此外,《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的国际思考基本是从中非传统友谊出发,在看待问题尤其审视具体现象时,基本上是客观理性的。比如,作者在评价无国界志愿者的宣传时认为,其中存在着宣传大于实际行动的问题;书中谈到,古巴医疗队队长阿布列多医生认为卡斯特罗可以活到120岁,能够一直领导古巴人民,作者没有指明这是一种盲目的个人崇拜,但文字中显然透露了某种评判。

  杨朔曾说他喜欢散文是因为“散文常常能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片段,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显然,《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也是这类一叶知秋的写法,但却是“神与物游”的情动于衷,完全在亲临其境的经验世界中进行描述与思考。《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当然也有不足,作品中的有些章节内容安排比较突兀,希望作者在之后的写作中更注重逻辑性安排。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