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与真实的力量
——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的语言节目简评
2014年中央军委慰问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突出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坚持勤俭节约,不搞豪华包装,形式服从于内容;注重力推精品,精益求精,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其中,短剧《太行山上》和小品《英雄帖》两个语言类作品,在揭示真理和表现真实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功,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位退休的老八路回到了他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一个小山村。山村支书和当地群众为了欢迎老将军的到来,精心准备了“小车队”、“大红包”和丰盛的“金玉玛瑙八大碗”的宴席,决定把接待工作搞得“高端大气上档次”。支书的爷爷和老八路是当年的生死交情,他坚决反对违反党中央的有关规定搞“超标准接待”而“顶风作案”,和孙子与乡亲们之间发生了误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戏剧冲突。短剧真实生动再现了抗日战争期间战斗在太行山里的抗日军民生死相依的感人故事,抒发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血肉深情,凸现了弘扬共产党人保持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的光荣传统和现实意义。
《太行山上》昭示了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和人民幸福的艰苦卓绝的伟大革命历程,自始至终贯穿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人民群众的拥戴和支持下,党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生死与共,祸福相依;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切为了人民”和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宗旨,自觉地融为人民之中的一份子,和人民血肉相连同舟共济,党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才有实现的可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的真正动力”。中国共产党人坚信:推动文明进步的真正动力来自在正确革命理论的指导和动员下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激情;创造人间奇迹的力量来自于先进政党和人民群众最紧密的结合。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战斗豪情,显示出摧枯拉朽的伟大力量。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政党和人民如此之同祖同宗血脉融合,这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也是带领中国人民书写历史最壮美篇章的根本保证。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少数党员,特别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但脱离了人民,甚至侵害人民的利益,他们的所作所为和党的光荣传统渐行渐远。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在纠正党风上下功夫,归根结底就是让党员干部懂得两个最基本的道理:一是历史规律,即一个政党,什么时候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戴,政治目标就能得以实现,什么时候人民满意了,各项事业就迅猛发展,反之则会遭到挫折甚至归于失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任重道远,担负实现复兴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和人民风雨同舟才能乘风破浪。二是共产党人的“身份认定”,共产党人是鱼,人民群众是水;共产党人是瓜,人民群众是秧;共产党人是树木,人民群众是大地。共产党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共产党人永远是人民的一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离开了这个“身份认定”,所有目标都是空中楼阁,所有的宏图都是一张废纸,所有的奋斗都是竹篮打水,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这就是共产党人信奉的真理。
《太行山上》再现了真实。抗战时期的太行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核心,是顽强御敌的坚强堡垒,是反侵略战争胜利的希望所在。八路军和老百姓用血肉之躯和不屈的精神,牵制着日本侵略军数十万兵力,有力地支持着正面战场,为抵抗侵略者高举起了一面不倒的战旗,为弘扬民族不屈精神树立起一根中流砥柱。为了胜利,军民相濡以沫生死相托,人民为子弟兵倾其所有:最后一粒米,拿出作军粮,最后一尺布,拿出缝军装,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凄风苦雨中,人民最温暖,艰苦岁月里,人民最慷慨,生死关头时,人民最仗义——什么是艺术的真实?接地气就是真实,反映本质就是真实,揭示规律就是真实——这个真实令人动容,也令人深思。
小品《英雄帖》是一部反映当代军营训练生活的作品。在昭示真理和表现真实上和《太行山上》异曲同工。
毫无疑问,军队训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打仗和打胜仗的,这是一个再浅显不过的问题。但是,在当代军营的训练生活中,确实出现过某些为夺锦标弄虚作假、为保安全偷工减料,甚至把演习当作演戏的现象。面对这种真实存在,有些人却不愿承认,不敢正视,不思改进。训练是假的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人的精神也是假的——《英雄帖》好就好在立场鲜明地提出“打假”,问题提得真实有据,主题设置切中要害。
回避真实实际上是自欺欺人。热衷追求安全奖状和虚假的锦标而不真训练不真备战,实际上是在私利驱使下的一种犯罪,这种现象不但是对在未来战争中将付出血的代价的后果冷淡漠视,更是对国家安全、民族尊严和人民安危置之不顾——训练安全了,国家不安全;锦标荣耀了,民族将受耻辱——此风不改,军队何以强大?
人民军队传承着前辈们敢打必胜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气概,长期以来在“我军必胜”的口号下自我激励。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化战争时代的到来,如果仍旧陶醉在“我军必胜”上,却酿成了一种危机。
《英雄帖》以“一旦打不赢将是什么结果”的尖锐诘问方式,昭示了一个军事领域的真理:军事对决中没有事先约定好的必胜者,胜利只属于技能和精神都训练有素的一方;战争行为中没有亚军,生者凯旋,死者受辱,没有任何侥幸,没有任何退路,没有任何选择。
就“打不赢的后果是什么”这个诘问,《英雄帖》将从家到国的悲惨后果现场逐步推演,这个推演令人震撼和警醒。居安思危就是永远在忧患意识的状态下枕戈待旦,这应是军人的常态、军队的常态,只有保持这种常态,国家才安全,民族才自尊,人民才安乐。
晚会中两部语言类作品的主题选择——从党和群众的关系到转变训练思维方式——都属于转变作风的范畴,因此当代意义深刻。
部队文艺队伍也要转变作风。这两部作品的创演是转变作风取得的成果。编导主创深入生活攫取灵感,作品结构简洁明快没有故弄玄虚,故事叙述清晰摒弃朦胧抽象,语言生动传神杜绝哗众取宠。导演采用了时空穿越和情景间离等舞台艺术手段,自然朴素,水到渠成,和观众的审美心理紧密地契合在了一起。演员们对主题、人物关系和戏剧层次理解深刻,收放自如,游刃有余,感情真挚,表演细腻,性格鲜明,张弛有度,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只要把党的事业和人民放在心里,就能出好作品,这也是真理。
2014年中央军委慰问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以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全新面貌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它不但将成为节日里中国舞台艺术的一道亮丽风景,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今后军队舞台艺术的一个优秀范本,因此,演出的成功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