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聚他乡感慨新——读张我军赠赖和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24日07:22 何 标

  1939年8月,张我军曾向旅游北京的赖和赠七言律诗3首。此诗载于台湾出版的《叶荣钟全集》,未收入北京出版的《张我军全集》。诗的序文和诗文转抄如下:

  燕都赠懒云兄并请转示故乡诸友

  余去家十有四年,一事无成,徒增乡愁。每遇乡中故旧北上游历,道经燕都一叙,颇为勾起满腹牢骚。近者懒云兄偶游燕都,见面竟不相识。谈及乡中故旧,互为唏嘘者久。爰作三绝以赠懒云兄,并请传送乡中诸友,聊表年来心境而已。唯此阕不弹已久,工拙在所不计也。

  一九三九、八、八立秋之日写于北京

  张我军

  一

  一去乡关十四年,文章事业两如烟。

  故人相见询名姓,相对无言但惘然。

  二

  频年悒悒滞都门,松菊于今恐未存。

  欲在梦中寻旧径,万山千水阻归魂。

  三

  栖迟倦鸟怯征尘,小聚他乡感慨新。

  亲友若还相问询,年来事事不如人。

  台湾著名老作家赖和(字懒云)与台湾新文学运动先驱张我军(先父),皆反对日本殖民统治,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抨击盘踞台湾文坛的旧汉学。曾在当时的《台湾民报》发表文章相呼应。1926年1月,我的双亲自台北南游时,在彰化与赖和伯相识。

  此后,先父母脱离日寇统治,来到北京读书定居。不料日寇侵占东北后直逼华北,1935年先父出于报国之心,放弃教职,应邀协助北平市长进行对日交涉事宜。“七七”事变发生时,先父因是台湾省籍,“忠而见疑”,竟被国民党官员抛弃于沦陷区。当时全家六口的生计全靠家父一人支撑。这应是诗中提及的“文章事业两如烟”、“频年悒悒滞都门”和“勾起满腹牢骚”的主要原由吧。

  先父对故土和乡亲情感深厚。在北京读书时被选为“北京台湾青年会”主席,并与同乡创办《少年台湾》月刊,在京台间架起文化沟通桥樑。他热心于台胞公益事业,经常接待、资助、留宿来京乡亲。但他对乡土故人的思念,却因日寇的据台侵华,而“欲在梦中寻旧径,万山千水阻归魂”。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赖和伯行医的诊所被迫停业半年。遂趁机假道日本,到祖国大陆东北和北京等地一游,在北京与先父邂逅。那时离他们在彰化初识已过去13个年头,赖和伯已把又疏又长又细的八字须,改成上唇浓密的短须;先父因心情郁闷和家庭重担拖累,早已失去青春光采,所以“见面竟互不相识”。但毕竟故友“小聚他乡感慨新”,“谈及乡亲故旧,互为唏嘘者久”。

  读此诗可知,先父当年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积压于胸中的郁闷时日已久。借与赖和伯“他乡遇故知”之机,沉潜内敛地表露心迹;倾诉无限缠绵之乡愁,并希望家乡父老故旧,了解自己之处境,以慰藉相互思念之深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