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品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22日07:16

  特约撰稿:李林荣

  《船头》,张锐锋著,东方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

  上世纪末,各种“新”字头的创作流派旗号一度竞相标举于文坛。在这之中,主要靠着实实在在的作品、而不是高头讲章的理论来说话的“新散文”,可能是最低调的。如今,十多年过去,“新散文”主将张锐锋陆续出版的散文集已累积近20本,“新散文”的影响也从作家圈扩大到了读者群。新出的这本《船头》,收文15篇,多为张锐锋近年新作。书中最醒目的自然是体量格局上与传统散文拉开显著距离的8篇2万字上下的长文。其中发表稍早的《火车》,凭借气韵生动的刻画、绵密深切的省思、质朴优雅的语言,已成为“新散文”的典范文本。而与之笔触风致相似、但细节内容更丰富的《深的红》《升与降》《失乐园》3篇,组合烘托出了一个以崞阳镇和庄头村为实地场景的宏阔而幽深的文学意境。蕴含在这个意境中的,既有独属于作者个人的乡土情思,更有被快速的时代步伐搅乱了的原乡情结。书中单文篇幅最长的《船头》和《南风》,素材得自在黄河沿岸和历山自然保护区的采风、寻访,不单用清晰、灵动的描写还原和激活了素材中的人与事,更以此为支撑,做了气势开张、理趣盎然的阐发和剖析。尤其是与书名同题的《船头》,为在当代文学作品中一贯形象简陋、意义刻板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现实与历史、民族与世界的多重景深里,作了极具新意的文学重构,颇有冲击力。

  《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美]李怀印著,岁有生、王传奇译,中华书局2013年10月出版

  历史的客观性毋庸否认,但人们对历史的感受和认知,往往直接来自有关历史的叙述,而不是历史本身。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家的专业撰述几乎具有“创制”历史的性质。由此,他们在不同时代应不同的社会需要所进行的叙述和解释历史的写作,不但在当时皆具明显的现实功能,而且事后看来,也还有如镜映像、反照时代特质的另一种功能。《重构近代中国》正是一本致力于揭示历史写作的后一种功能的著作。它勾勒了百年来中国近代史写作与时俱进的迁延脉络,归纳、探究了各时期代表性的历史作品在整体框架和关键个案上不断变化造型和更改色调的特点和缘由。依其所示,与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和现代发展相伴随,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叙述和评价从清末至今,一方面先后经历了悲观主义的现代化叙事、浪漫主义的革命叙事、乐观主义的现代化叙事和怀疑主义的后现代叙事几种模式;另一方面,越到后来也越明显见出多种模式并存现象。作为上述四种模式史著的典型作者,前辈史学名家蒋廷黻、范文澜,以及1950年代末期和1960年代中期两波“史学革命”的众多风云一时的卷入者,1980年代兴起的“新启蒙史学”和“现代化理论”的领军人物黎澍、罗荣渠,1990年代以降“超越主叙事”的“后现代史学转向”潮流中的杨念群、赵世瑜、杨奎松、沈志华等当代学者,其主要史著或史学观点都在书中得到了精当评析。

  《周策纵作品集1:忆己怀人》,[美]周策纵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年1月出版

  以研究五四运动史著称海内外的旅美华裔学者周策纵,于2007年辞世。在国内读书界,他留下的形象中,最醒目的还是历史学家,其次是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和翻译家。他以上各方面的著作,前些年在国内都曾有过出版。至于用现代白话所写忆述身世遭逢和亲朋故旧的散文,也许在这本《忆己怀人》里,才是第一次显露。一位具有多面学术、文化形象和丰富人生经历的老前辈的散文集,总是会让读者满含期待。但若以此来看,书中选文显得少了些。从书后所附的作者著述目录来看,散文写作本非作者所重,而收入这本书的,也并不是作者散文的全部。不过,书中收文9篇,确是各有可观之处。《我的故乡》《抗战回忆极短篇》《我的发蒙:家教·私塾·小学》《初中点滴:初离家乡和卷入反日运动》《忽值山河改》5篇,一派絮语风致,追述身世,回顾往昔,忆及诸多琐细景物,总描摹得丝丝缕缕如历历在目,大有“景语即情语”的滋味。《我和孙大雨先生认识的经过》连同附录“孙大雨先生生平”和“孙大雨致卞之琳信”,折射历史与人性幽暗一角,有史料参考价值。《“意气相逢”:念丰子恺》简短质朴,亦有史料意义。比较起来,《忆袁同礼先生》《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两篇,在全书中情思含量最重,尤其是后一篇,记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位普通的华裔学者卢飞白在美国艰难谋生而又坚守志向、不懈追求的苦涩经历,饱含一代海外学人特有的沧桑忧患。

  《书风法雨》,朱幼棣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

  实用的书法渐趋衰落,艺术和市场结盟的书法却在兴盛。这时候,或许正该有一部《书风法雨》这样有脾气、有见识的著作,面对书坛书风不避时忌,为书法正本清源,对怪象、偏流直击无讳。全书图文并茂,整册全彩色印制,分为“笔墨技法杂论”、“旅行与学书”、“名家书风”、“书论纵横”四卷,内含或叙或议的专文共23篇。其中,《谈临摹》《碑帖与民间书法》《再谈楷书——兼论“启功现象”》《蔡襄:“宋四家”中地位的确立》《于右任和〈标准草书〉》《从沈尹默说起》《现代书法和书论批评》《遍地“草圣”》等篇,返求书法源流故实,针砭各路怪乱新奇,指名道姓,激浊扬清,读来尤觉酣畅。而整个第二卷中《破城子:流沙追歼》等5篇,则是体例风味上堪比《文化苦旅》的美文,只是内容更加特别,它们都是作者亲身前往书法胜地名址、访求寻踪的见闻感思录。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